善意的缺席
文:郜莹
拍卖网上拍卖的东西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尤其是一些国外网站,据说曾有人以拍卖一根回形针来换得一栋房子。
不过最令人震惊的还是德国一位未婚生子的年轻妈妈,因为急于抛弃自己八岁女儿去另结新欢,竟以竞标起价一欧元(约合人民币十元)上网拍卖女儿,所使用的广告词是-
你可以跟她玩、陪她吃烤肉,她就像个会说话的洋娃娃….
若非是有民众通知警方并要求eBay撤下这页广告,不知道这事件会演变到什么地步,这孩子会被哪种人给高价买走。
当警方找到这位妇人,质问她是否想到过,她的女儿很有可能会被犯罪集团给标走,会被逼良为娼时,这位年轻妈妈说她虽然有如此想过,但孩子也有可能有机会被好人家或慈善机关收养…总之孩子离开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她,绝对会比跟着她来得安全和幸福。
相信听到这话的人一定会忍不住破口大骂这妈妈心狠,但若再往深一层次去想,也该佩服这母亲敢于面对自己「不能做好母亲」的勇气。
当发现自己无法胜任父母之职时,究竟是要继续「坚定」的把孩子跟自己绑在一起?还是该勇于坦承自己的「无法胜任」,将孩子托付给能带给孩子「正常生活」的单位或家庭?
这个问题若是放在中国去做讨论,肯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会坚决表示-
即使是死也要和孩子死在一起。
而在台湾也真的有父母为了「不放心丢下孩子不管」,而在自己「活不下去」时,逼迫孩子跟他一起自杀。
如此「执着」的父母爱是多么的残忍与自私?
琼在一个专门收容破碎家庭孩童的育幼院工作,每逢孩子要被亲生父母接回家中过日子时,负责照管这些孩子的育幼院保育员都会焦躁不安,因为这些孩子之所以会被送进育幼院,不是因在家中受虐就是曾被家中成员性侵过,将这些孩子重新送回这些「不适任」的父母手中,如同把他们重推回火坑。
院童中有一位名叫小青的女孩,就是因被母亲的同居人性侵而被送到育院保护居住,后来母亲虽然离开了原同居人,但小青却如何也不肯再跟母亲同住。
「妈妈一定还会交男朋友,那个叔叔可能也会欺负我。」
阿强则是因为被继父虐打送来,母亲几次表达希望阿强回家的意愿,但阿强却坚决表示:
「除非是跟妈妈单独过,有新爸爸在我就不回去。」
阿强后来在妈妈的眼泪攻势下软化归家,不久就又因逃学逃家被送回育幼院,因为:
「有继父在场时,妈妈就变得不是妈妈了。」
因为肢体罹患严重残疾,收入微薄家中又食指浩繁的父母,实在无能力照养的阿成,则是在育幼院生活了二十余年,手足都已长大并各有所成,家中经济情况转好后才被父母接回家居住。
目前阿成是台湾知名的广播主持人和演讲者,并在兄弟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扶持残疾人士。
对于父母当年将他「弃养」于育幼院,阿成不仅无一点怨尤且充满感谢,认为如果当时父母坚持将他留在身边,却因要忙于生计无心力给他教育与照顾,他只会成为一个家人的包袱,但放他在能提供较丰足教育与照顾资源的育幼院生活,反倒成就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家中其它手足,也因为少了阿成的「拖累」,让父母能有更多的心力去「栽培」成才,有能力去协助阿成将自己曾得到的帮助与爱「传承」下去。
最近台湾电视台在播送一出韩剧「六个孩子」,剧情是讲述一个寡母如何含辛茹苦的照养六个孩子的苦情戏,初初我深为这位伟大母亲的牺牲奉献精神而感动,但在连续看了几集母亲强撑病体来照养子女结果几乎丧命;只是为了子女反对她再嫁,而非出自于她对过世前夫的感念之情,宁愿让成绩优良的女儿、儿子休学做小工,而去拒绝一位人品财力皆优良,也能爱屋及乌的喜爱她六个孩子的男士…却气愤得恨不能跳进影集里,去用个大榔头敲醒那母亲「只看到鼻子间前所发生事」的「愚爱」。
记得多年前大陆也曾播映过一出名「我的兄弟姊妹」的电视剧,剧中母亲在临终前再三叮嘱孩子:「一定不能让兄弟姊妹分离」。
幸而那孩子头的大姐比她母亲有智慧,不去坚持「再苦、要死都要在一起」,而让几个弟妹分别由几个好家庭收养,得以受到良好的照顾与培养,方能留下往后能「好好见面」的善果。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必须去面对「选择」,许多选择都是未知其究竟是好还是坏的情况下被迫做的决定,我们只能在最坏的情况下,撇开情感的纠葛,去选择一个我们认为「可能」会较好的路去走。
这就是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