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你是为了爱你
文:郜莹
参加一个喜宴,主婚人之一是新郎再婚的母亲持张女士,张女士在代表男方家长致词时,向「前」公婆鞠了一个深深的躬,感谢他们既兼父职又兼母职的替她和去世的丈夫养育孩子。
我们这桌坐有一位与张女士相熟的朋友,听到她的致词后忍不住用手绢摁了摁溢出眼框的泪水说:
「真是难得能有如此圆满的结局,刚离婚那些年时可真是苦了张××。」
原来张女士在生下孩子不久,丈夫就因为罹患了急性脑膜炎而丧失记忆,公婆为了担心儿子的钱被媳妇卷走,便使了各种卑劣的手段让痴呆的儿子「休」了张女士,并跟她抢夺孩子的抚养权。
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张女士决定不惜跟公婆对博公堂,但她的母亲却劝她放弃争夺孩子在身边的权利。理由是以张女士忙碌的工作和不稳定的收入,绝对无法提供孩子良好的家庭品质;而反观她的公婆,不仅在经济条件比她良好,未工作的婆婆也能在家专心照养孩子。
「既然爱他,就要忍痛去放弃对他不好的。」
张女士接纳母亲的建议放弃了抚养权保留探视权,开始做起「假日妈妈」每个星期日去探视已三岁的孩子,接他外出吃吃玩玩一天。
而每次送孩子回「前」婆家时,都要演出一场伦理悲情剧,孩子死命的抱住张女士的脖子不肯松手,小孩哭婆婆骂张女士也泪眼濂濂….
后来因为孩子为了想要得到「证明」,妈妈和爷爷奶奶爱他到底有多深而学会了说谎。
那时孩子已四岁上了幼儿园,生了比较心而常会要求买东买西,也经常会因为犯淘而不免受到爷爷奶奶的斥责,他就会跟母亲告状:
「奶奶好小器都不肯帮我买…爷爷他又骂我了,还打我手心…」
觉得「对不起孩子」的张女士为了让孩子认为「妈妈是最爱他的」,当然立刻敞开腰包让孩子「爱买什么就买什么」;基于有先前对前公婆的积怨在心,因此对于公公为何处罚孩子的原因也常不去深究,而一面倒的去怜惜孩子的受责罚。
「前」公婆在看到她每次送孩子回来时,手上捧的怀里抱着的都是一些「违禁品」,接下来几天孩子也变得吃饭不乖管教不听的特别难带;加以担心孩子会在「银弹攻势」下倒向他母亲,是既不高兴又生了防备心,为了挽回孩子对他们的「向心力」,往往就会在孩子面前去数落张女士的不是。
那「小人精」为讨爷爷奶奶的欢心,就学会了去应和大人的话,开始告妈妈的状:
「妈妈都不做饭,只会带我去吃麦当劳和肯德基…我的袜子弄湿了,她也不会帮我脱下来,就让我穿着湿袜子一整天…」
两边大人本就心有嫌隙又在孩子的谎言煽动下都动了气,一次大吵后前公婆擅自取消了张女士的探访权,每到周末时一大早就将孩子带出家让张女士连连扑空;她打电话去找儿子听电话,也被回以「睡觉了」、「在洗澡」、「被带出去玩」…各种理由不得谈话。甚至连孩子生日时都以「去同学家过生日」为由,回拒她跟孩子见面。
张女士向娘家母亲哭诉,说气不过前公婆这样欺负人要上告法庭。
张妈妈又再度劝女儿不要意气用事:
「想想大人们如此情绪化的争夺做法,对孩子会有多大不良影响?如果真的是爱孩子,就要学会放弃。」
放弃跟前公婆「较劲」的心理,放弃「对不起」孩子的歉疚心,放弃对前公婆的猜忌敌对情绪、放弃以「颠覆」一方的爱来证明自己爱孩子更多一点、放弃要孩子能「选边站」…
「如果你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困扰不会造成孩子情绪的波动,就放弃跟孩子见面的权利吧。」
张女士听从了母亲的建议,强迫自己不再去打扰儿子的生活,直到后来她自己又再婚有了孩子,在照管孩子中体会到抚养孩子的不易,也因为寻到了新的情感寄托,心境有了好的转变,于是带上礼物选了儿子上学不在家的时间,登门去拜访前公婆,感谢他们对她儿子的照养,同时也请求让她能恢复探视孩子。
在恢复探视儿子之初,张女士都是单身前往,让儿子能重新拾回「独享」母亲的爱,并在这与儿子独处的时光中,一点一滴的和他说明自己当初「失踪」的原因-
不是因为不再爱他,而是因为要去学习如何才能把最好的爱给他。
经过半年的「亲子情感重整」后,张女士才将她的新家人介绍给儿子,她没有期待她的儿子是否能接受她新家庭的成员,也不去勉强儿子一定要接受她带家人去探视他,他让儿子自己去选择让他觉得自在的见面方式,甚至选择愿不愿意跟她见面。
因为她已明了到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当初她虽然是为了孩子好而选择了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但既然放弃了就没有权利去干扰孩子的生活。
不是不再爱他,而正是因为爱他才更要尊重孩子也有他选择的权利。
郜妈老实招
如何决定离婚后孩子究竟是跟谁好?
1.需评估父或母那一方能提供给孩子更有利的生活环境,包括经济条件、可以提供照养孩子的人力、对孩子负责任的程度、情绪管理的能力较强。
2.孩子给有外遇的一方较佳:因为有外遇的一方由于或由他起,带孩子较能心平气和;若由受害者的一方来承担养孩子重责,较会心不甘情不愿,除非是外遇那方式个极不负责任的。
3.由孩子决定要跟谁:孩子有权决定跟父或母较自在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