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是为了爱家

标签:
育儿 |
分类: 郜媽賣娃 |
37歲離家去貴州旅行"做自己"
离家是为了爱家
文:郜莹
去贺朋友乔迁之喜,巧遇自结婚为娘后就「人间蒸发」的女友鸿,一阵热烈拥抱寒喧后鸿伏在我耳畔悄声对我说:
「等下请你到我『新家』。」
我惊讶的大声嚷到:「你搬…」
下面的话就被鸿制止的手势给吞回肚里,她神秘的对我眨眨眼说:
「不要对旁人说起,尤其是我丈夫。」
抱着一肚子的疑团我来到鸿的新家,新家离她旧家仅相隔一地铁站的距离,是一个50平方米的小套房,月租1000人民币,鸿笑称这小屋为她的「金屋」,「金屋」里藏的除了她这一娇外就是整片的书墙和一部计算机。
以为她辞去了工作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她却说仍在原单位任职,会离家租上这个小屋全然是因为爱家。
会引发她这奇怪的「离家是为爱家」思想,是起源于她在为人妻母后的三年,她第一次在非上班日里单独出门,当她坐上驾驶座扭开车上音响,让久已未闻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充满在独自一人空间的那一剎那间,她竟流下泪来,因为在那一刻里,她深深感受到能任由己意所主宰的「我」总算又回来的愉悦。
这个经验让她觉悟到-
即使再爱自己的丈夫孩子,仍然要给自己「离开」他们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做「我」的空间。
因为唯有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才能让自己去做休息与调整,让自己能静心去感受到生命中的不同面像,然后再产生爱的能量去应对婚姻与生活中琐碎的俗事。
于是她便开始偷偷的去给自己寻找一个可以离开家,让她身心可以得到真正安养休憩之所。
她拥有这个她丈夫与孩子都没造访过,甚至根本不知道它存在的「金屋」已有一年多,我是第一个受邀来访的客人。
「我会邀请你来的原因,是为了感谢你曾跟我分享『离家是为跟家人能走更长远的路』的观念。」
「离家是为跟家人能走更长远的路」,是我常在跟妈妈团体演讲时一定会说的一句话。
我会建议妈妈们每年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独自一人旅行」的机会,每周要给自己一个「独自去喝下午茶或逛街看电影…」的半天假。
我尤其最倡导「自己一个人去旅行」,不跟家人、不带孩子、不要丈夫作伴、朋友同事邻居…通通都不要就是自己一个人,或参加旅行团或自助游。
在这样「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中,你不再是某太太、某妈妈、某人女儿、朋友同事眼中的某某…
你就是你,一个不必活在旁人期待心、批判眼光下的「真自己」。
在这段做「真自己」的旅行中,因为心无「旁他」的干扰,容许自私、放形无罪,不仅有助于身心放松,且能在「放空」状态下,得以去静心省思过往、高瞻未来,会是一个对自我成长的极好「充电之旅」。
而这个旅行归来充满热情电力的妈妈和妻子,会带给家庭多大的光亮和温暖可想而知。
不过言者谆谆听者渺渺,许多听讲的妈妈在听的当下都动容不已,然而当激情随着我的演讲结束时,她们又开始把传统贤妻良母的枷锁套上身,认为连有这种「善意离家」的念头都是罪恶,更遑论将其付诸于行了,最后导致一些妈妈们在「忍无可忍」下,演变为「恶质离家」。
这种「恶质离家」的类型粗分为两大类,一为型体的离家出走,一为情感的与家疏离。
情感与家疏离的妈妈虽然在形体上并未离开家庭,但她们会用大量的抱怨、冷淡或暴力的言语行为,来强烈表达对家庭成员的不满与疏离。
然而为什么在理智上许多妈妈都明了有计划的「善意离家」,是可以疏导「恶质离家」积怨的良方,但却仍觉得「走不出去」呢?
其原因之一多半是受限于将育儿、家务视作是自己的事,所以即便心有所不甘,却也容忍丈夫在尽家庭义务职上缺席;并且也一心认为若妈妈离家自寻快乐对孩子不起,或担心丈夫知道了会觉得不开心…
也有妈妈是因为不知道离家以后,有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放轻松」,所以往往就怯于跨出那善意离家的脚步。
其实只要能突破自我设限的心防,有心去正视自己的喜好需求,敢于用理直气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渴望作「自己主人」的意愿,你会发现可供妈妈们休憩、独处、思考、分享和作自我成长的小天地其实有很多。
所以为了爱家,请妈妈们勇于跨出「善意离家」的脚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