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原理ABC(3)-资金收付记账法

标签:
教育人文/历史文化学习公社杂谈 |
分类: 会计知识 |
复式记账法(3)--资金收付记账法(Ⅰ)
(一)资金收付记账法(Ⅰ—事业单位用)的主要特点
收付记账法指的是以“收”、“付”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收付记账法按其记账主体的不同,又分为资金收付记账法(分为事业单位用与银行系统用两种形式)、钱物(财产)收付记账法和现金收付记账法三种。
事业单位用资金收付记账法是以预算资金的活动能力为记账主体,以“收”、“付”作为记账符号来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种记账方法就在我国预算会计中长期使用,直到1997年5月28日财政部发布并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后,1998年1月1日全国所有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部门才开始统一使用借贷记账法时,才意味着资金收付记账法在我国使用的结束。其主要特点是:
(二)资金收付记账法(Ⅰ—事业单位用)的理论依据
事业单位用资金收付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
(三)资金收付记账法(Ⅰ—事业单位用)的记账符号
事业单位用资金收付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为“收”、“付”两字,对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均以资金收付决定记账方向,特点是“收”与预算资金收入、“付”预算资金支出的含义相一致。
(四)资金收付记账法(Ⅰ—事业单位用)的账户设置
事业单位用资金收付记账法下,所有账户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资金来源类账户反映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基金、拨入经费、应缴预算收入、经费暂存和预算外收入等;资金运用类账户反映资金的去向,主要包括经费支出、拨出经费、经费暂付、预算外支出等;资金结存类账户反映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余存情况,主要包括经费现金、经费存款、经费材料、固定资产、其他存款等。不同类型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如式1、式1所示:
资金来源及资金结存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收方余额+本期收方发生额-本期付方发生额
资金运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付方余额+本期付方发生额-本期收方发生额
(五)资金收付记账法(Ⅰ—事业单位用)的记账规则
事业单位用资金收付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为:凡是涉及资金结存总额增加的业务,记同收,同收的金额相等;凡是涉及资金结存总额减少的业务,记同付,同付的金额相等;凡是不涉及资金结存总额增减变化的业务,记有收有付,收付的金额相等。简而言之,其记账规则为:同收、同付、有收有付。
(六)资金收付记账法(Ⅰ—事业单位用)的试算平衡方法
事业单位用资金收付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是根据“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这一平衡关系,采用下列两个公式对发生额与余额的分别试算。
本期发生额的试算平衡公式如式3所示:
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账户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账户付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账户类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账户付方发生额合计
期初(末)余额的试算平衡公式如式4所示:
资金来源类账户收方余额合计-资金运用类账户付方余额合计=资金结存类账户收方余额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