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计研究:会计甲子大阅兵(10)

(2009-11-09 07:32:28)
标签:

财经

教育

人文/历史

学习公社

知识/探索

杂谈

分类: 研究会计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60dyb/xin_352100601111164029499113.jpg

大阅兵(10)飞行学员方队

新中国会计六十年  六十个会计流行语(续9)

 

派生流行语之二:修订会计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审议,于 19931229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次修订,确立了会计工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了适应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各种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现实,而将《会计法》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国有单位扩大到所有单位,对规范社会各单位会计工作,促进会计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范围、时效等的需求大大增加,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多种矛盾对会计工作产生了种种消极影响,19991031,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会计法》,自20007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确定了《会计法》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宗旨;增加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派生流行语之三:预算会计制度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财政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管理也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事业单位向国家拨款型事业单位、差额拨款型事业单位和自负盈亏型事业单位分化,其资金来源也从单纯靠财政资金转为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为适应这种新环境,19975月,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11日起施行。新的预算会计体系改变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合并为预算会计的做法,实行了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体系的分离,并确立了预算会计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预算会计体系基本框架。

派生流行语之四:资本市场会计

199012月和1991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后,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不仅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赋予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生命力和全新含义,还创造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新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引进了充分披露和决策有用等新的会计理念。于是,资本市场会计主要是股票市场会计的研究产生并发展起来,并以会计为基础,逐步向财务管理与审计,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绩效评价等领域不断地延伸,从而给会计理论拓展出了一个巨大的研究空间。

派生流行语之五:实证会计研究

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实证会计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但限于当时不具备实证会计研究的条件,所以仅限于少量介绍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传统会计研究范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会计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信息的含量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始有了理论与实务上的需求,也开始了实证会计研究从初步运用到广泛推广、从简单到复杂、从简略到精细,以及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会计政策及选择、会计准则、现金流量、盈余管理、财务、审计等成为实证研究的热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为完成会计研究方法从规范到实证的转变、从从本土到国际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派生流行语之六: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上市公司有了一定规模,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关注远胜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关注,会计理论界也开始注重对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一时成为热门话题。通过对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会计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差错与舞弊等内容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在公司绩效评价、财务困境预测、盈利预测、财务分析师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探讨对会计信息的评价与使用。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