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刻画特点

(2020-04-18 15:50:20)

各位读书会的朋友晚上好,今天想谈谈我读《史记》的心得。

为什么今天想讲《史记》?昨天群里讨论时我已经说明,之前我跟一些中学生分享《史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国际学校,让我吃惊和遗憾的是,许多人不知道《史记》这本书,更不知道《史记》里的典故和人物。所以,我希望以我的分享,能唤起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史记》,多读这类的经典(少看畅销书),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我觉得,无论以后我们身处哪个国家,无论我们讲什么语言,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还是应该知道和掌握的,毕竟我们的根在中国。

 

《史记》可以讲的话题太多,展开讲一两个星期也讲不完,今天主要想分享我关于《史记》中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刻画特点,就是试图以文学视角来解读《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开始前,先给大家转一首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辛弃疾这首词是写山、湖的景色的。这里用到的比喻很别致,把山比喻成谢家子弟、相如庭户和太史公的文章,文学作品中,一般用一些具体事物来比喻山水,但辛弃疾居然用山来比喻人、庭户、文章。特别对于司马迁的文章,辛弃疾用了四个字“雄深雅健”。这个我也认同,雄深雅健,最能体现司马迁的文章风格,也就是《史记》的文学特色。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将近100篇的本纪、世家、列传中记载了4000多个人物,其中性格特点饱满鲜明的有70~80个。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留侯世家》里说:“(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应该说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方面的一项总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他能够成功地刻画人物的一个基本方法。一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其性格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能反映历史的风云变幻,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所以,我们看到《史记》的诸多篇章,详略得体,重点突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就是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管晏列传》,写管仲,没写其他事迹,只用了管仲感叹鲍叔牙“优雅大度、慧眼识才”的一段话;《越王勾践世家》就写了勾践卧薪尝胆;《孙子吴起列传》,只写了孙子操练吴王后宫的故事。诸如此类。

  

这么多人物,长达3000年的叙事范围,司马迁如何做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这个离不开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具体而言,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   用矛盾冲突来推进情节发展,矛盾连环反复,使结构缜密、情节流畅、条理清晰。例如《项籍本纪》中记述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的情节都是在矛盾中展开的。我们看巨鹿之战,背景是秦末农民战争期间,秦军攻击赵国的巨鹿,赵国危在旦夕,楚国派宋义和项羽率兵救援。主帅宋义却止步不前,项羽跟他发生激烈辩论,说服不了,一怒杀死宋义,自领大军救赵国。原文: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出自这里。经过激战,楚兵以弱胜强,导致秦国精锐的20万长城军全线崩溃。什么是英雄?“催坚锋于正锐,挽狂澜于即倒”是也,项羽的英雄气概体现无遗。

 

   这段文字非常精彩,惊涛骇浪一般的战斗,在司马迁笔下有条不紊。我们看到,文中用短句体现情节的紧张、战斗的激烈;其次,先用广角镜头讲战斗过程“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紧接着,用长焦镜头描写楚兵的气壮山河的战斗过程,“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画面感很强,这样的描写就很立体了。

 

第二、   特异性追求,即司马迁在叙事上特别注重事件的传奇性与戏剧性,以情节的曲折性、戏剧性突出人物事迹、人物性格的特异性。比如《留侯世家》记录张良偶遇黄石公,经过数次考核后得到一本失传的兵书。再比如《吕不韦列传》,吕不韦眼光独到,手段独特,无所不用极其,一个垃圾股(秦王孙子楚),培养成了秦王。吕不韦还成功借鸡生蛋,把自己的儿子变成秦王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始皇。

 

再比如“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朔妻子是晋景公的姑姑,她有遗腹,为了避难,躲进了公宫。不久生了孩子,是个男婴。屠岸贾搜查公宫,要杀害这个婴儿。赵夫人情急生智,把婴儿藏在裤裆里,躲过了搜查。赵夫人为了保护这根独苗,就把婴儿偷送出宫,交给赵朔的友人程婴。程婴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商量,将赵氏孤儿留给程婴,由公孙杵臼取了一个别人的婴儿带着逃入山中,然后由程婴出来告发公孙杵臼,屠岸贾派人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婴儿,造成赵孤已灭的错觉。程婴终于把赵氏孤儿养大了。民间的传说,公孙杵臼带的婴儿,就是程婴的婴儿。程婴掉包,保全赵孤,牺牲自己的骨肉。15年以后,赵氏孤儿长大,取名赵武,意思让他发扬武德,消灭仇敌,重振赵氏门风。

 

这段历史写得曲折传奇,连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都深受感动,改编成了话剧,在欧洲上映引起轰动。

 

第三、   每篇传记设立一个核心精神,情节围绕核心精神展开。比如《李将军列传》,写李广悲剧的一生,核心就是三个字“不遇时”;《游侠列传》的核心精神是“言必行,行必果,重义轻生”;《刺客列传》是“士为知己者死”,原文里写刺客豫让,行刺不成被擒获,人问他为什么非要为主人报仇,豫让回答: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在战国、秦汉时代,一诺千金、知恩图报是社会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只是到了今天,有这种品质的人变得像珍禽异兽一样。

 

第四、   用音乐描写烘托悲剧气氛。荆轲刺秦,临别之际,原文: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嗔目,发尽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所有的豪言壮语都顶替不了这两句歌词的分量。此外还有项羽本纪中的“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时唱的”虞姬虞姬奈若何!刘邦临终前,预见到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一定会遭到吕后的残害,无可奈何之际,只能让戚夫人唱歌起舞,刘邦不禁涕泪纵横。在《史记》里,对音乐的描写,起到了语言描写所不能及的效果,这在《史记》之前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第五、   用对话展示人物形象,用细节塑造人物性格。

比如《郦生陆贾列传》。起初,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讨厌儒生,不见。郦食其连忙在刘邦军帐外高声喊:“我是高阳的酒徒,不是儒生。”刘邦赶紧把他接进帐内,连鞋子都来不及穿。

 

此外还有《李斯列传》,讲到李斯做小吏时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发出的慨叹;《陈胜世家》写陈胜贫时被同伴取笑,陈胜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魏公子列传》里,信陵君的谋士侯生教他到了军中就取代主帅晋鄙,如果晋鄙不听就杀掉他。原文: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 这是一处闲笔,这段对话跟整体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就算没有这段对话,对于故事也没有违和,但司马迁却写下来了,这是继承《左传》的笔法,“于紧张处来一个闲笔“,特别能突显人物性格。

 

再比如《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夜行霸陵,被霸陵尉阻止的故事。霸陵尉喝醉了酒,一开口便呵止广。听了李广随从的介绍,他非但不收敛,反而借酒意挖苦人——“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地地道道是一副酒醉失态的下级军官的模样。李广的随从话语不多,只有一句故李将军,在这种场合还能让李广出面介绍说我是从前的李将军吗?显然不能,再加上霸陵尉是乘酒兴执法,争吵不得,所以四个字看来简单,其实不多不少,正切合人物身份。此时此刻站在旁边的李广心情如何,不言而喻,肯定是感到蒙受了莫大的侮辱,他难受,他气愤,恨不得猛击对方一拳,方能吐出这口窝囊气。


短短三十几个字,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形象。霸陵尉与随从当面对话,是明写;李广默不作声,是暗写。明写者,形象鲜明,惟妙惟肖;暗写者,虽不著一字,但读者从作者叙述的矛盾冲突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理、神态面貌的变化。


第六、   在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司马迁在个人传记中融入对自身命运的感概,对历史上那些忍辱负重的人物浓墨重彩,对舍身取义的人物深切惋惜,写他们就是写司马迁自己。

 

《刺客列传》中樊於期的故事。荆轲要去秦国刺杀秦王,找太子丹要要两样东西做为觐见秦王的礼物,一个是地图,一个是秦王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伤感地说:“樊将军全家死于秦王之手,穷途末路来投奔我,我却要杀他,这种事我做不出。” 这话说得很动情,司马迁写时想必也很动情,他一定想到自己将被汉武帝处死时,朝堂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求情,亲朋好友都躲得远远的,也是处于穷途末路,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连一个像太子丹那样的人都没有。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就自己去找樊於期,跟他陈述意图和利害,樊於期慷慨自尽,让荆轲带着自己的头去见秦王。太子丹知道后,疾驰而来,抚尸大哭,原文写了三个字“哭极哀”。在这一段简单的叙事中,三个人的性格都被塑造得很鲜明。荆轲、太子丹无疑都是好人,但刺秦失败了,在黑暗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好人是无法成功的。

 

《伍子胥列传》中,写伍子胥父兄被戮,只身逃亡。原文: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伍子胥穷途末路时,还有一个仗义渔父帮他,司马迁一定想到自己遭受宫刑时没有人为他说一句好话。“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这几个字背后的情节如在眼前,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最后,时间限制,我差不多要收尾了,做个简单的总结。

 

司马迁在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里,感叹伯夷、叔齐这样的仁贤,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孔子、颜回这样的圣人,穷困寿短;伍子胥、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毁”,最后自杀殉国,但盗跖这种大奸大恶却终身逸乐,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所以他立传的一大精神,就是彰显这些举世混浊,清士乃见”的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哪怕这些人并非王侯将相,他要让后世知道我们的历史上有这样高尚、刚正、贤德、勇敢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而这也是我想向大家分享《史记》的最大理由,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