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靖江王府游记

标签:
杂谈 |
(前几天去了趟桂林。四年前曾经去过,此番故地重游,山还是那么隽,水还是那么清,米粉还是那么香,可惜物在人非,往事云烟,令我唏嘘不已。)
我有浓重的“动物癖”和“历史癖”,每到一地,动物园和历史古迹都少不了要狠狠寻访一番。10日一早,便去位于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至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建筑结构参照北京紫禁城,分为承远门、承运殿、寝宫、御苑,还有一个月牙池,占地19.78公顷。清代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现在是广西师范大学校区之一。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王府曾两次被毁,又两次修缮,地面建筑大体保持了明代的原貌,是明代藩王府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靖江王是明初册封的23位藩王之一,共传11代14位藩王,是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从称号上看,靖江王实下秦、晋、燕、楚、周、蜀等王一等。首位靖江王朱守谦是朱元璋长兄南昌王孙子、名将朱文正的儿子。据《明史-诸侯王传》记载,这位王爷因“淫虐于市”激起民愤,朱元璋也很不喜欢他,将其除爵,死后不予谥。朱守谦削爵后,由其嫡子朱赞仪继位,永乐元年(1403年)就藩。此后,靖江王代代相传,共传11代14任,长达280年,是明藩王中血脉延承最长的一支。
承运殿位于靖江王府中心,面北朝南,高大庄严,黄色琉璃顶,暗红色墙面,几根漆红色的大柱子很醒目,一群麻雀在殿瓦之间吵闹飞舞。承运殿的功能类似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用以举行朝会和处理军国大事。不过我估计,这座殿堂大概空置的时间居多。明制,各地藩王“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他们成天无事可干,只知吃喝玩乐,像猪一样。为了防止藩王们图谋不轨,朝廷对他们的行动自由有严格限制,比如藩王不能出城,不能进京,两地藩王不能见面,不能通信等。看来,做龙子龙孙也没什么好羡慕的,他们其实是一种高级囚徒,住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囚室里。用王春瑜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群弃物。”(王春瑜《明清史散论》)
明代藩王是一个寄生阶层,靠国家财政供养。藩王的俸禄为每年10,000石大米,按照吴思先生的考证,约等于人民币20万元,考虑到当时的购买力是现在的10倍,数量相当可观。明初44位藩王,国家财政尚可支持,但是经过百余年的繁衍,藩王增加为220位,还有数量庞大的郡王、公主、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成为国库的沉重负担。万历年间,御史林润曾经报告了宗禄的情况和局面的严峻,他说:天下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而诸王府的禄米是853万石,缺一半还多;以山西为例,山西留存的粮米是152万石,宗禄米是312万石;再以河南为例,河南存留的米是843万石,而宗禄米是1092万石。于是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情况,就是两省存留米的全部,还不足宗禄所需粮米的一半,更何况官员的俸禄、官兵的军饷都要从这里边出!这说明到明后期,国家已经养不起这些藩王了。于是才有了崇祯年间的三饷——在正赋之上加征9000万两白银。而藩王们除了消耗民脂民膏,唯一的贡献就是传宗接代,河南的一个藩王,一共生了123个儿子!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下,老百姓倾家荡产,只好揭竿而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明王朝正是被这群弃物拖垮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