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忆力
(2008-11-07 13:11:22)
标签:
杂谈 |
记忆力的出众,一半出于天赋,一半来自勤奋。钱钟书是真正的“过目成诵”,凡他看过的书,能在片刻间指出某一句话出自哪本书哪一章哪一页。他那照相机式的记忆力,除了家学渊源(钱的父亲钱基博是知名的国学家),更与嗜好读书分不开。据说,钱钟书上大学时,曾横扫清华图书馆,除了吃饭睡觉外,全是读书。
世界上有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平凡如你我,要锻炼出好记性,只有下苦功一条路可走。苏东坡青年时,以抄书为法,强化记忆。他曾把《史记》《汉书》《旧唐书》等抄了三、四遍,后来做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从来一挥而就,不用查书。胡适曾说,小时背诵《四书五经》每一篇文章,以及每一条注释,年过半百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朱光潜先生说自己从六岁到十四岁,在父亲的鞭跶下,背熟了《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一直到80岁,记忆力依然高人一等。看来,无论什么时代,背书对于好记性确大有裨益。因为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记得多,能举一反三,左右逢源,记忆力自然就强。
不过,背书是件苦差事。以前人背书是死记硬背,头悬梁、锥刺骨,背不出来要挨先生的板子。背书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任何科目的基础功训练都是艰苦而残酷的。我以前学英语口译,有一门“短期记忆训练课”,先听一段五分钟长的录音,然后凭记忆复述,主要记信息的要点和逻辑关系,要求反应迅速和思路清晰,对脑力消耗很大。我每次做记忆练习都痛苦不堪,有时还呕吐。(所以人说,做口译是会折寿的)
除背诵外,经常写读书笔记或抄读书卡片有益于记忆力。俗话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或卡片,不仅能锻炼思维能力,更加深文字印象。王安石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与他勤写读书笔记有关。据统计,王安石一生的笔记竟达800万字!我的一位朋友能背全唐诗和全宋词,有一次我去他家借书,无意发现他所抄写读书卡片,竟装满了三只大木箱。我在非洲读书,一年读了100本,凡是做过笔记的能复述出70~80%,正是得益于他的言传身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事某物兴趣浓厚,自然也有好的记忆力。我对五花八门的野生动物的种类、习性、分布地区等,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纯粹出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