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告:年度矫情长篇《中文系》即将出来

(2010-09-14 16:11:19)
标签:

杂谈

《中文系》发在《当代》杂志第五期,据编辑说被删了五六万字。我自己还没看到。小说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出版,正在赶制封面中。微薄上有朋友在议论,博客上看到肖涛兄的评论,转过来欣赏下,并感谢。

 

 

李师江新长篇《中文系》

(2010-09-05 22:41:53)

    坐在咖啡馆里看小说,名字为《中文系》(《当代》2010年5),作者为李师江。李师江小说中的叙述主人公,名字大都为“李师江”。

    李师江小说日趋逼近汉语言应有风范,一阕《福寿春》,倾倒几多汉语小说读者,却风行水上如云过,不留痕迹。

    ……不觉两个小时过去,小说也读完。咖啡尚存些许。

    累是免不了的,缘故在于密集的讯息和事节,将大学四年的时空,生生挤压成了一块琥珀,从中能看得出李师江看待自己百炼成钢(铁)的那份态度。

   李师江小说芜杂不堪,即便垃圾,也能被他翻检成生新有趣的景致。浪荡不羁的生活、卑微局促的人格、聚合难辨的命运,实在能投射出迥异“学院”的原始气象。

   李师江审视自我的目光,从不自恋,亦不荒诞,他仅仅为了回头看清自己留下的脚印,歪歪斜斜,也不心烦。甚至他也并不以中文系才子自居,反倒越加将书生、骗子、恋人、哥们、同窗、老师,淋漓尽致地予以揭橥,烂命一条,破败困窘,惶惑悖谬,皆有其难以超度的时运,在其中暗中掌控。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的中国大学校园风物录,也得以显形。

   至少,除了朱文《弟弟的演奏》之外,还没有人对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世纪末校园生活,进行如李师江般的状貌呈现和回眸凝望。还原式的眼光绽放处,可谓萧然一片,顿无半点生意。人皆生不由己地沉陷了无生趣的课程、匆遽低俗的家教、索然无味的恋爱、压抑无聊的考试之中,成为体制捆绑着的一只蚂蚱。

   可否如此说,《中文系》算得上一部“弟弟的变奏”?终究,朱文凶猛火爆的“弟弟的演奏”之背景,置放于“后革命”的转捩点中,方可寻觅些许回光返照。当世纪末的晚钟已然响彻,此时李师江的《中文系》则将散落一地的残花败柳,重新归拢起来,掺杂成长的烦恼,皆化作了萎缩而迷惘的焰火。

   张者、格非、阎真等人书写的象牙塔内的“教授”抑或是“导师”,终究带有人文精神颓靡不振,且人文知识分子处在分流重整旧山河的过渡状态。新世纪后邱华栋《教授》,则直接暴露经济学科内知识人与权力的同流合谋,从而造成了中国社会的集中转型与贫富分化。

   无论如何,你读这些非个人化写作者的人物塑形及其表意策略,脱离不了《儒林外史》、《围城》等影响的踪迹。

   而生于1970年代的李师江则毫无颠覆原典的野心,更无互文对话的意识。他仅仅本事而来,通过不断返归自我,反省自我,从而将一代人遭受的“卡位”状态,予以揭橥。就此而言,《中文系》的出场,既意味着小说表述“中国经验”的差异性,又预示着当下汉语文学的光明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