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新款导弹从它的方案论证、设计、试验、生产、定型到最后装备部队,要经历一个很复杂艰辛的过程。在研制周期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挑战无处不在。80年代初我们国家还很穷,每年的军费预算扒拉来扒拉去就那么点儿,除了保证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的投入,其它项目经费砍了又砍。那时候战术导弹的研制经费严重不足,拨下来的那点钱连保住研发队伍都感到吃力,更别说其它了。工业部门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甚至自筹资金上项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一号"的研制工作进入技术攻坚的关键阶段。由于经费不足,最花钱的飞行试验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我一工作就进了"鹰击一号"项目组,那时候我整天出差,整月整月地泡在研究院和工厂里,参加几乎所有科研试验和生产调试工作,力图掌握第一手研发情况。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飞行试验,因为经费有限,弹数很少,所以各个分系统都试图把尽可能多的考核项目放在这次飞行试验中。太多新技术一古脑地上来,大家心里都不是很踏实,但是没招,穷只能用穷办法。
飞行试验那天,各分系统的地面测试都很顺利,全弹系统检测也没有异常。检测完毕我们撤离到不远的山坡上等待发射。"鹰击一号"因其外形英俊挺拔成为海防战术导弹中当之无愧的帅哥;又因它的速度是音速的两倍多,骄傲地成为当时战术导弹中的飞毛腿;另外别看它个头不大,它的战斗部威力可不含糊,一旦敌舰被凿上一准儿没个跑。
随着指挥中心一声令下,火焰从白色助推器尾部喷出,在烈焰和硝烟卷起的气浪中,"鹰击一号"意气风发地上路了。看超音速导弹打靶,不能眨眼,因为眨眼的功夫你可能就再也跟不上它了。就在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鹰击一号"搏击长空的壮丽景象时,忽然导弹异常地颤栗了两下,甩下一侧助推器后竟然掉转脑袋向我们飞来。山坡上的人们一下子都傻眼了,有些人甚至就地爬下。导弹飞了约莫几秒的样子,另一侧助推器的气数终于耗尽,它打了个滚儿,一头扎在我们山坡前面的沙滩上。
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参试的老专家们伤心落泪。晚上,到了晚饭时间,却没有人去食堂,大家焦急地等候在试验库房,等候试验数据处理出来送达现场。那是一个不眠的夜晚,大家一起分析数据,讨论原因,商讨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导弹成功地飞了一个最大动力航程,各个分系统也都达成了试验目的,为来年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打下良好的基础。
1989年“鹰击一号”低空超音速空舰导弹亮相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据参加博览会的老总说,“鹰击一号”引来国际上业内行家的广泛赞誉,
他们没想到中国能够这么快完凭着自己的力量解决超音速导弹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