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梦不醒

(2010-10-27 23:51:25)
标签:

九月

一个人

好好的跳支舞吧

分类: 读书

小时初看明代董说的《西游补》,大惊。

 大梦不醒     

那时还小,懵懵懂懂不明所以,却也深觉里面仿若有什么早已深植我心一般的心有所动。不久即看《红楼梦》,再度大惊——这一惊恸,犹然至今。
小时看那悟空在别人巨梦的镜中世界里突然被几百根红线,团团绕住,全无挣脱之法。被扎困在里面,看那悟空泪如泉涌之时,内心顿时一片茫然。
     

后来看《黑客帝国》(《The Matrix 》)

大梦不醒
大梦不醒

 

见那突然窥见另一个世界的尼欧,正如小时候看那悟空陷入巨大梦境之时,正是这般猝然间陷入梦幻与现实的虚空地带,一片茫然——仿若最深重,晦暗的梦魇,重叠难缠。

困顿,挣扎却无能为力。


     

今次又再度回看这《西游补》,再看那悟空进入万千镜面的世界里,拼命去看时,却又看不到自己。

竟在那万千镜面中看到万千别家天地。茫然痛哭之际,又在镜中见一人对自己大呼旧日相识。悟空只是疑惑为何同在这奇异世界里,对方却说:

“如何说这个‘同’字?你在别人的世界里,我在你的世界里,不同不同。”

更是一惊,想到《盗梦空间》(《inception》),确乎谁也难以说清楚究竟是谁又进入了谁的梦境。

大梦不醒

 

这第四回“一窦开时迷万镜  物形现处我形亡”。

有当时人评“行者入新居,是第一层;入青青世界,是第二层;入镜是第三层,一层进一层,一层险一层。”大梦不醒这恰是《盗梦空间》里的层层梦境,另一样说法。


     

 

再看时,又已明白这些文字多是作者的感时伤怀。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之人。生值末世变更之时,恰家族又为世袭显贵。中年出家为僧,法名南潜。明亡后,改姓林,自称“槁木林”。

亡国遗民自顾之时,就在青青天地里用古人世界,未来世界喻那战乱,迭变的现世。因为难能忘本,将那堕入古,未世界之间的新居士称为“新古人”。
可怜那秦桧,生生替灭亡的南宋担上全部的罪责。倘若不是当时的皇帝的首肯,秦桧凭一己之力又怎能“偷国”?可叹岳武穆,武人直肠,慨然高呼,杀过金去“迎回二圣”,又怎能不是这般结局?
秦桧在那梦境之中的阎王殿里,苦受千百般苛刑和折磨。岳武穆又被悟空拜为师父,百般尊崇。又有踏空凿天,始皇铎山之举,更加长老将军混沌大战之乱。
只是看来看去,终是一个亡国的文人唯有如此方可稍稍遣怀,抒其亡国之恨,窃国之痛,又不觉倍感辛酸。。。。。。茫然大梦之中,终难了断。


     

董说自说“天下情根不外一‘悲’字”。霍然想到他之后的曹雪芹唤那小小宝玉去警幻梦境里,茫茫然喝下的也正是“千红一哭”的“万艳同悲”。     

心内恸然。

只觉得自己也正是在这情天情海的大梦里挣扎,困苦,却痴然难以看破。。。。。。
董说直讲《清静经》里有云“乱穷返本,情极见性”,又是一惊。
找来,将这42句,385个字的《清静经》遍查细读,竟全无这8个字。终于明白,那又不过是如曹雪芹一般贾雨村言,梦境说梦罢了。


     

这董说16回的大梦里,一切纷乱,争战,至那项羽对虞美人的那般滋深爱意,最终都不过是“世界情缘,多是浮云梦幻”。 
想雪芹“一把辛酸泪”,又有谁能真正解呢?。。。。。。。念及至此,又是恸然。

大梦不醒     

又眼看着自己就这样陷在这恍恍大梦里,痴痴贪恋不肯醒来。。。。。。
     

      

《清静经》读完,心内忽然有些惴然。

仿佛不小心一眼瞥见了某样谜底,却再也绝难往前踏走半步。
不为别的,只为害怕 -----  一如小时候,总是踩到了最关键的那一步,却怎样也不肯再往前迸踏半步。

 

 

 

 

 

 

后记:古人恰是评说《清静经》为“醒梦之晨钟”,更是惴然。。。。。。

 

 

                                      太上老君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