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一开场,马走日就阐明了自己在影片中的定位,“我还是个孩子”。
孩子般的马走日,活在自己的满清大梦里,那时候他可是“老佛爷身边的红人儿”,那时候老佛爷可都还得听他的主意,那时候可是他提议的绞辫子……可是,约莫还是那骨子里的“孩子气”作祟,一高兴,他去喝了个大醉,“醒来就民国了”。同样是绞辫子,被绞了辫子是清朝,自己剪了辫子是民国,他本可以是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只差一步。

孩子般的马走日,在成了杀害完颜的疑犯后,落魄地来到大帅家本想请求帮助,却意外看到了关在马厩里准备“马办”的项飞田。他说服了大帅,答应他一件事儿,但他没说自己的事儿,而是请求大帅放了项飞田。约莫还是那骨子里的“孩子气”作祟,看到武六,他没法开口,他要面子,在他心爱的女人面前他必须体面。他本可以让自己化险为夷,只差一步。
孩子般的马走日,在逃亡三年后,看到了“王天王”侮辱自己和完颜的滑稽戏。“王天王”用一口上海话,拎着大砍刀,把布做的完颜一刀一刀砍断。马走日本可以为求自保,继续隐忍。可是,约莫还是那骨子里的“孩子气”作祟,他无法忍受“王天王”对完颜的羞辱,因为完颜生前是个体面的女人。他本可以一直大隐隐于市,只差一步。
与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马走日不同,项飞田一直顺应着时代变迁,早已在这片新时代的土地上扎下牢牢的根。他就像一颗灵活的棋子,任时代摆布,顺风顺水地成就了自己。

影片里的马走日,就是姜文自己,他像一个“大孩子”般把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放了进来:周韵、红磨坊、好莱坞歌舞片、吉恩•凯利、《教父》、瑞芬斯塔尔和《意志的胜利》、卓别林、文明戏和话剧(廖一梅的)、百老汇音乐节、黑色电影、海派清口、郭德纲、再加上一点儿《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就是姜文的《一步之遥》。
他用那么大的段落来体现“花域大选”,金碧辉煌的舞台和妖娆多姿的舞女交相辉映,就连舞女身上的羽衣都只能用鸵鸟胳肢窝底下的毛来制作。姜文想淋漓尽致展现那年代的奢华浮夸,可惜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反讽,丢下一句“我又不是来看歌舞片”扬长而去。姜文不介意这些,他只拍他自己想拍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的设定,每一处场景的展现,每一个表情的流露,似乎都体现姜文的“别有用心”,只是需要观众慢慢体会。

我最喜欢最后一场戏,马走日走出风车时,只差一步就被风车打到。风车代表了这个时代,它在不停旋转更替,即便马走日走出来时被风车打到,也只能延缓他心中的满清灭亡的步伐而已,不多一会儿,风车又会自动转起来。他站在旋转的风车前,背对着这个时代,在那么多新时代的新人的注视下,高谈阔论,回忆往昔,然后坠下,带着他满清的记忆,永远消失在风里。
我喜欢这部有着浓重姜文标签的电影,即便很多人看不懂,但那正是姜文希望的不是吗?拍所有人都看得懂的爆米花电影,才不是姜文的作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