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一、
太极拳的故事
一日,天降大雨,公园锻炼的人们跑得无踪无影。我到树林里躲避,一个六十开外模样的女人手挚雨伞,在一棵大树下独自停留。雨水从厚厚的松柏的叶片上挤了下来,滴到我的肩上,于是,她友好地把伞向我的身边挪了过来。那是一把不大的花雨伞,就连遮避她一个人都成问题,上海天热,我想,她可能是用来挡太阳的吧?
这是我每天晨炼都看到的一个老人,她打太极拳的位置就在不远处的那片草地上,而且锻炼起来就是两个多小时。今天刚来不久,她对我笑笑,互相打过招呼,由于大雨不停,于是,我们就以太极拳为话题谈了起来。
……
五十年代一工厂女工,当时才二十出头,却身患多种疾病,住院不起,最严重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和脉管炎,肾上问题也不轻,不管吃什么药,对她的一个病有疗效,对其它病反而又加重病情,医院认为她已不可药救,曾几次下病危通知书,死马当着活马医,患者生不如死,几近绝望。
一天,与其父母一道探望她的人中来了一个个子矮小,却十分粗壮的在当地县体委工作的中年男人,此人对她说,你今后若能出院,我可教会你太极拳,慢慢调理,身体是能够康复的。
数月后,此女子带病出院,在家调养,那男子履行诺言,每日教女子习练太极,却只教二十四式,该女子打了一年多后,太极基础已牢,于是才又传授太极其它路数。
这是发生在当时的河南一个县城里的真实故事,小女子为报答恩人,最后以身相许,习练太极以来,数十年风雨不断,现在身体健康,百病皆除。而且还给一些学练太极的人做起了师傅。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小女子”就是我每天都看到的这个女老人,她已七十开外,但看起来也就是六十来岁的人,身体的柔韧性绝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
我问她怎么从河南来到了上海,她告诉我,子女就在上海工作,她们来上海已经十几年了。
笔者由于每天在电脑旁工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颈椎、脊椎都有问题;曾患有严重的腰椎尖盘突出,一旦病发,饮食起居都成问题。肩背肌肉僵直,走路膝关节发硬,且眼睛视物不清,出现了网状蚊,曾一度担心视网膜出现病变;有时睡觉起来,手指麻木,心想动动哪一个指头,却不听指挥,害怕是心脑血管出了问题。加上人身体发胖,血脂较高,医院看病又收费惊人,曾一度背上严重的思想负担。
后习练太极拳,风雨兼程,不避寒暑,现身体健康,百病皆除。每天打上几套太极拳,浑身那个舒服劲,就甭提了!
二、
为什么练太极拳能够带来身心健康
诗曰: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果然识得其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疾病,85%是由于情绪不良引起,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现代疾病和与心理压力有关的疾病,绝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人的健康应该是生物学意义和精神上的完全健康状态,为此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两次修订,认为健康应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强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不可分割。
中华养生文化从来关注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其健身养练的独特方式是性命双修,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太极拳只是其内容之一,通过练拳入静,身心放松,心地澄明无碍,放弃一切执着、烦恼,才能体悟虚无大道,体会真空妙有的乐趣。对现代人来讲心性的养练,也是一种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的追求。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修炼的最终目的不是较技,不是暴力,功夫是修炼过程中自然而出的东西。太极拳最终会走向“拳道合一”的境界,走向自然无为,心平气和,悟道而得以人格提升。越练越体舒神静,心地宽厚,能于高层次俯察人生万象,常生宽容慈悲之心,纯净心性。
太极拳的习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性格。太极拳的修炼结果不是养成破坏性的民族性格,如暴力、仇杀;不是提倡快意恩仇、狭隘、怨恨、浅陋;也不是心存芥蒂、逞匹夫之勇。与人争利,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解。
通过练拳,放松自然,从容愉快,心胸越加豁达,而且越松静自然,越能凝聚精气神,越能体会到劲力,越无为才能越有无不为的效应。练拳体验的是一种率真的生命状态,外形温和存威不露,沉雄大度,内存宽容、平和、同情、理解、感觉细腻柔和,为人有真挚同情心,向往人性的丰富,追求人的审美状态。这种武学精神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这是武学中的文化情怀。
“真谛”不止是出“太极劲儿”,更重要的是要出人格的变化、气质的变化。武道双修,健全心理,健全人格,这是中华武学给当代人的馈赠。
金庸先生曾有过对太极拳的一段论述: “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见《太极拳讲义》第136页上海书店)
金先生到底是聪明人,在快意恩仇之后,终于悟出了武学真谛。
练拳可以悟道,可以得大智慧。以德体道,道德并重。“德”是至德,是自然大道的内在本性,求德是求大智慧。通过练拳去感悟宇宙——人生大系统的规律,自然的天地人的和谐次序,体会中华文化整体辩证的运动观,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思维,这种认识论能够透破很多理论误区。太极拳行拳作势即是在武术之中运化太极之理,学拳明理,由拳入道,一招一式都要达到本然的层次才能参透。有德有道,有大智慧,人生才不致误人歧途,这样做何事而不成就呢?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道理了。
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相结合,而且它利于心态平衡。所以,针对当今生活方式,练习一种或几种太极拳和太极拳器械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坚持练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和动态平衡。
从心性修养之德来说,人的心性修养若能到回归自然,天地人相和谐,这不就是人性异化的复归吗?又何愁不能健康长寿呢?
三、太极拳的由来
有人说太极拳只是张三丰传于民间的九宫太极架的外架而已,后流入武门而成为武术的一支。 传承上有据可考的历史似乎只能追溯到清代河南陈家沟陈王廷。 在道门看来,内家拳法都是中华道家养生修炼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的拳法拳理和道家哲理与修炼学说是一致的。“武道同源” “拳道合一”,内家拳法源自中华道文化。其实,太极拳的哲理渊源更为久远,易之阴阳,道之有无,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民族思维的独特观念在这一拳种上都有所体现。
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也是文化,是体用兼备、身心双修、文武合一的养练方法。从武的角度看它是术,从文的角度看它是学。从其产生来看,原本是修炼养生所用,是一种谦和、修养性命的功夫,所以很多练拳人通过拳而“悟道”,走上了修炼之路。功夫上乘之人,大都深黯道术。太极之“秘”到哪里求?好好想想大师们就明白了,前辈们就像一本书需要今人解读。他们功夫高深,处世却为人平和,心境清爽专一,无名利之心,无妒人之念,与人为善,常行方便,身怀绝技,谦虚不争,洞彻世事,可谓德艺双馨,心性修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无为而为、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是道的境界,也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不执着才能松静自然,才能心境豁达平和,才能天性复归纯净无染。武道同理,道为体,拳为用,拳是“道”之显化,“道”是拳之灵魂。学拳明理,相互促进,净化心念。若能宽容平和,忘我不争,不起妄念,胸怀开阔,胸无芥蒂,精神充实愉悦,自然气血就能通达调畅。心性的变化,关系到人身气机的变化,清净自然,即合无为大道,自然要出无不为之果,所以德是很重要的,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功夫也才能进步。明白了拳的道理,才算走上了正道。
太极真谛在哪里?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心中,何须外求?自自然然,静静松空,心神合一,妙契大道。中正和谐,无为而顺其自然而动,才能得无不为之功。大道全在静中得,静极而生动,去后天拙力而归先天,培养一颗清净自然之心,以平和性情来悟拳、练拳是很重要的,不求小技而悟本体,久而久之,自然体会得到妙处。若练拳的目的只与人较技,习练之中心存妄想,假设他敌,人为努劲,强拧腰身,或追求形体漂亮,执着外象,就和拳之道理背道而驰了。
四、
太极片断
湛蓝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
上海徐家汇,公园里,一个白色的身影在如水的月光下飘动,已经凌晨两点了,公园里没有一个人,白色的身影活像一个精灵,一团雾气,练功人面对东南,正在用吐纳之术,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
只见他轻缓飘行,有如夜色中的一个影子,如果你是太极行家,一定能够看出他意动身随;肢体放长,每个动作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的特点下,那“以静御动”、“动中求静”、“精神内守”的灵魂。
这时的练拳者出现了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由内发于外,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已达到心身合一,神疏体静。
修炼者正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深、匀、细、缓、长地吸月之光华,采天地之灵气。
如果你再走近一些,就会发现,这个打太极的男人真的是一丝不挂,连鞋也脱掉了,他那性感的黄白色的丰满的肉体上,挂满了晶莹的汗珠儿,头上脸上,汗水正在往下流淌。像朝露,如清泉。
你看他,身体中正,头顶虚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胸实腹,两臀内敛,开胯圆裆,尾闾中正。
你看他,腰为主宰,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轻盈沉着,节节贯通。
你看他,不偏歪倚斜,不僵滞浮软,不忽起忽落,不凹凸缺陷。
你看他,凝神一志,以意传神,势动神随,神韵盎然。
……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环环相扣;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左右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动动相连;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一招一式,恰到好处,浑然一体。
此时的练拳人,放松自然,从容愉快,心胸越加豁达,越加松静自然,如此,他越能凝聚精气神,越能体会到劲力,越无为才能越有无不为的效应。他浑身肌肉串动,骨节作响,穴位打开,血气涌动,汗如泉涌。练拳体验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率真的生命状态,外形温和存威不露,沉雄大度,内存宽容、平和、同情、理解、感觉细腻柔和……
太极拳是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你看,那月光下的身影,那个精灵,在湛蓝的天幕下,在无人的深夜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已经与月光、夜色化为一体。
立秋后上海的夜晚,暑热仍未退尽。不知什么时候,天空撒了一阵急雨,而后,便随着沉闷的雷声远远的去了。
远处,不知谁家还在看电视,《随缘》那首他颇为熟悉的歌,像是从另外一个世界里飘来:
刀光剑影不是我门派
天空海阔自有我风采
双手一推非黑也非白
不好也不坏
没有胜又何来败
唇枪舌剑不合我姿态
天空海阔才是我风采
双手一推非虚也非实
不慢也不快
没有胜又何来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