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由中南会演到全国汇演

一九五二年九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汇演时,河南观摩团代表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前面左一为已故豫剧著名演员张桂花,中为杨季枚,右为豫剧著名演员宋桂玲,后面右二为原省文化局艺术处第一任处长仲宇,左一为曲剧老一辈著名演员李金波
1951年开封市曾举办过一次戏曲会演,我演出的《花木兰》被评了个一等奖。谁知道这一级的汇演原是为更高一级的汇演作准备的(那时候叫“层层选拔”)。到1952年夏末,便得到通知:中南六省将定于九月二日至三十日在武汉举行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河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受省政府的委托选拔优秀演员组成代表团参加。记得成员中有开封工人剧团的王秀兰、王敬先,和平剧团的李志贞、谢顺明,省文工团的张桂花、袁文娜和民乐剧团的我。曲剧参加者是李金波和李玉林。还有一个工作班子,是文化局文艺科长仲宇为首,干事杨季枚、杜月波等。人员报到以后,首先在火神庙戏院开了个会,仲科长在会上讲:“这次去武汉汇演,目的不是获奖,也可能没有奖。关键是要改变过去‘同行是冤家’的成见。在新中国,‘同行是一家’,中南六省的戏曲同行们见见面,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才是目的。因此,观摩演出大会应该是一个团结的大会……”他这一讲,当时我就在会上发言说:“咱们到武汉是代表河南的,大家都是一家人。既然是不评奖,那就不分谁高谁低了,姐妹们不管谁演什么节目,都应该尽量演好,维护集体荣誉,我个人保证:缺什么角,别管是丫鬟,是兵,我都听从安排。”
八月底到了武汉。豫剧第一个是王秀兰演《别府骂相》,戏里缺个丫鬟,我当即自报:我上。李志贞、谢顺明合演《三回头》;王敬先自报《洛阳桥》,戏里又缺个嫂子没人演。按王敬先是刚从西安到开封,时间不久,人际关系也不熟,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还是我自报:谁教我,我学着上。说真的,耶律含嫣的嫂子本不是我的行当,何况我和王敬先又不在一个团,此刻纯是出于一种江湖义气,才打了这个抱不平。一切解决了,最后忽的又冒出来个王若瑜,听说她是从兰州特邀来的豫剧名演员,谁知后来一见面,原来就是三十年代人称“梆子大王”、“豫剧皇后”的陈素真,何况她妈和我妈又是结拜姐妹,在她去兰州之前(我们租她
家房子)还同住一个院。有此三层原因,我当然更应该主动帮忙啦。就这样,我凭着一颗年轻、单纯而又热情的心,居然自愿地担任了三个戏的配角。兀自想着:谁演不是一样!
民众乐园真大呀,每层楼都有三四个场子。看了外省的一场演出后,便信步而游,想看看最上面有什么活动。谁知顶层却是一个大会议室,里面正在开会,发言十分激烈,我一听全是有关“评奖”的内容:哪个戏该锦旗啦,哪个演员该奖状啦,等等。此刻,蒙在鼓里的我才感到受了愚弄,便气冲冲跑到楼下找到仲宇科长质问:“你在开封不是说不评奖吗?为什么楼上却评的热闹腾天!”他纳纳无言以对。我说:“既然‘评’,那我就得演个节目,俺‘民乐’团就来我一个,别团的主演都演了,惟有我,只上几个丫鬟,回去怎样向我们团交代!”由于我在整个汇演期间,表现都非常勤奋、积极,仲宇当然提不出不让我演的理由,于是满口答应:“应该演,应该演,我立刻上报,你准备演什么节目吧?”我说:“就演《桃花庵》吧。”谁知传出去以后,居然没人演陈妙善,也没人演苏太太。这么烂熟的戏,她们一个个竟好意思说“不会”。这下子,我真气急了,便义正词严的加大嗓门说了几句难听话:“你们都这么不讲道德,你们演出,缺啥我给你们配啥,不会的我学着上。现在该我演出了,你们一个二个却都说不会,咋!演配角丢身份是吧?”说到伤心处,我气得哭了起来。仲科长一个劲地哄我,说“桂玲别哭,别哭,再换个节目好不好?”我说:“那就演《投衙》吧。”《投衙》是《蝴蝶杯》里的一折,只需配个田夫人即可。这时我便主动邀了张桂花,因为她调省文工团以前曾经是我的老搭档,人品也好,尽管这个角色原也不是她的行当,但人家还是点头接受下来。从那时起,我觉出了自己的“傻”,过分天真、幼稚,同时也对一些不讲艺德的演员,有了看法。
演完《投衙》的第二天,楚剧、汉剧、粤剧、桂剧等剧种的一些老师们在会场里到处问:“哪个是豫剧《蝴蝶杯》中演胡凤莲的呀?”“演胡凤莲的那个女孩子是谁?”最后有位湘剧里演须生的老艺术家(据说他在湘剧里的声望、地位等于京剧里的马连良)拉住我的手,用标准的湖南话亲切对我说:“孩子,你的表演很好,伯伯佩服。我在会议上为你抱不平哩!你们河南还有人说‘她年龄还小,鼓励一下就行了。’我们说‘那不行,咱们认的是艺术,不能讲年龄。人小,她表演精致,该怎么评就得怎么评!”最后,很可能就是在这些有正义感的人的支持下吧,我总算评上了个人优秀表演奖(一面锦旗),豫剧获得此项最高奖的共四人,除我以外,还有王若瑜(陈素真)、王秀兰和王敬先,曲剧是李金波,其他演员都是奖状。接着,便又决定去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戏曲会演的人选。陈素真属“特邀”,那就不用说了;王秀兰在开封资格最老,政府对她很尊重,进京也是理所当然。我虽然年纪轻,但这次来中南不仅表现好,而且还得了锦旗,总算扭转了局面,被列上了进京演员名单。此外,总还得有人代表国营团体吧?这样就又抽出了张桂花。以上即是河南(豫剧)参加全国汇演的基本人选。
到北京后,陈素真因为在武汉看了王敬先的《洛阳桥》很不以为然,所以这次她就决心亮一亮自己这出“甩大辫”的看家戏。但问题又来了,还是缺个“嫂子”。中南代表团的领导崔嵬本来很满意我的表演和表现,于是就又动员我上。而我自认吃了那次的亏,这回该上别劲啦,坚决不演配角。崔老为了作我的思想工作,专程跟我转大街,一条“王府井”从北头走到南头,轻言细语的说服我,要我顾全大局。可我就认定“在武汉我太傻,丫鬟、兵什么我都配了,可她们就是不给我配。这回呀,我也不给她们配,谁说也不行,永远不给她们配!”就这样硬是给崔嵬老师弄了个下不来台。事后想起这件事,真是好后悔呀!我怎么这样不懂事哩!在德高望重的崔老面前,居然不顾一点他老人家的面子,真是越想越不是滋味,可也无法挽回!回顾自己这几十年,总是时不时地任性而“倔犟”,从不买帐,更不会“溜”,在不同“对象”面前,又完全没有一点灵活性,这也许就是我一生不走“红”的致命伤吧?!
当然,从事业上讲,中南和全国这么连续两次观摩汇演,也的确是为我开启了一扇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大门,投身艺术的海洋,大大开了眼界,观摩和接触了一大批中国戏曲顶尖的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盖叫天、王瑶卿、萧长华、小翠华、叶盛兰等。当时他们的年龄都已经不小了,很快将退出舞台。但就在这时我有幸一出一出看了这些大师们的戏,我是多么的走运哪!他们的舞台艺术和表演技巧,一招一式都让人心服口服,至今记忆犹新。自感个人真像一个旧居深山老林的孩子,居然一脚踏进了这五光十色、璀璨夺目的艺术殿堂!当时我真的已经被他们那种无穷的艺术魅力所征服,而完全陶醉了,居然一步也不愿走出剧院。同时,从正面、侧面亲眼看到及了解到的他们那高尚的艺德和做人的品德,也使我无上敬仰、倾心折服而五体投地。
总之,这次对我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在那以后的几十年,我的艺术道路虽然坎坷,但在演员的职业道德、台风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自问:我还无愧于一个艺术家的良心。而这,则正是那些堪称艺术楷模的前辈们给我留下的烙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