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2007-12-30 09:46:25)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例如:高考

互联网

影评

李宇春

情感

口述实录

越狱

老照片

校园生活

职场/励志

文化

分类: 国学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现代注解】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河流的胸怀,只有用谦虚、低调的态度来对待,才有可能产生如此浩大的包容心。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因为谦虚、低调的平和态度能够产生浩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产生的吞吐能力会远远大于用强权、争霸所强行争夺的吞吐能力。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所以大国以低调、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小国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保护。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一方面以低调取得信任,一方面以低调取得保护,互相信赖,相互为国。

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不过是想把小国放在自己照顾之下,小国不过是想大国接纳他们的朝贡而免遭侵略。这样双方都可以达到他们的愿望。要使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更应该低调、谦虚的尊重小国。

现代启发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避免战争的方法。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和平、繁荣。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老子的这一套强弱和平共处的哲学思想,不仅仅针对国与国,把他延伸到人与人、家与家、文化与文化、企业与企业照样和平共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