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到终点,我们才能知道谁是最后的胜者。
2000年11月16日《今日美国》刊登的一篇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8个月之前,很多人都在谈论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翻了一番的同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却损失了近一半的市值。更有甚者,他在1998年以220亿美元巨资收购再保险巨人——通用再保险公司,也是他有史以来进行的最大收购案,同样也未能逃脱人们的指责。
但是现在,巴菲特似乎真正地扮演了伊索寓言中的乌龟。巴菲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他总是能够在纷繁残酷的商场里,寻找到真正有利的投资机会。
这只世界上最聪明的乌龟,总是在不停地奔跑,因而总会有新的收获。”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08年时,巴菲特又一次面临了同样的“礼遇”。
在波诡云谲、一夜乾坤的金融海啸风浪中,因为巴菲特的几次“抄底失败”,因为巴菲特的“买进美国”没有让可能的跟随者们在短时间内赚钱,
也因为巴菲特确实作出了一些被他自己称为“明显失误”的决策,于是又有不少人站出来指出巴菲特这次是真的不行了,甚至就此宣布企业估值已死、价值投资已死。
面对着这些似曾相识的指责、批评、讥笑与嘲讽,不禁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尽管类似的事件一次次地重复出现,但人们还是那样快地就给出了结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人们为何总是那样容易地失去记忆并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不一样”呢?
我们认为,除了人们用于判断的“标尺”有误之外,还似乎总是忘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只有在终点,我们才能知道谁是胜利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