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投资圣经,感悟价值投资(二)

(2008-07-14 21:16:50)
标签:

股票

     巴非特是一位马拉松式的投资健将,从不关注股票市场的买卖时机.他购进那些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公司业务前景极佳的股票,然后以生意伙伴人的心态长期持有,与公司业务共进退。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问题是应否在“退”的时候抛售股票?巴非特的做法是,如果“退”的导因是商业循环,季节性波动,与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无关,他不但不会抛售股票,反而会考虑“加码”。

 

                            ————《投资圣经 巴非特真实故事》译者前言

 

       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叫给巴非特,他今天已经超过2.7亿美元。这仅仅是税后收入!但是,巴非特所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 1973-1974年那长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公司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的股票价格从每股90美元跌到40美元。在1987年的股灾中,它又受到了冲击,股票价格从每股4000美元下跌到3000美元。在1990年-1991年海湾战争前的几个月内,它再次遭受到重创,股票价格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5500美元。

     1998-2000年期间,伯克希尔公司宣布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之后,它的股价也出现了暴跌。让利优惠的的保险定价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再保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几家形象良好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和吉利公司,他们的股票也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利率的攀升打击了伯克希尔公司大量的债券组合。

  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从1998年中期每股80000美元跌至2000年初的40800美元。简而言之,1999年令伯克希尔股东大失所望,因而被称作“失望的1999”。市场上流传着一系列有关巴非特健康状况不利的传闻,因特网上散布着一些不实的小道消息以及有关巴非特失去知觉的各种谣言,所有这些传言使得伯克希尔股票在2000年初大幅下挫。

    的确巴非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受到了人们的抨击,因为许多投资者坚持采用动量指标和技术方法。

    2000年3月10日伯克希尔股票创下了每股40800美元的一个低点。在那天的一个专栏中,华尔街的吉姆克雷默写道:“在本周末,我发现自己有一种冲动,买空伯克希尔股票。这家曾经溢价发行现在仍溢价交易的,汇集众多知名企业的公司似乎受到市场抛弃。”

     在2001年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巴非特这样写到:“对于那些喜欢巧合的人们来说,这里就有一个奇妙的巧合:股市大泡沫结束于2000年3月10日(然而,我们直到数月之后才意识到这一事实)。而同一天,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却跌至40800美元,成为自1997年以来的一个最低价。”

 

           ————《投资圣经 巴非特真实故事》永恒的价值

 

[感悟]:1,价值投资的过程中即使象巴非特这样的股神也不可能回避市场每次下跌。在市场大跌的过程中坚持价值投资,耐心持有。股神之所以能成为股神,并不在于他象其他投资者所幻想的那样回避每次下跌,预测市场底部(因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而在于困境中那份执着与坚持.

     2,前两天和基金朋友们一起吃饭聊天.吃饭时,有些基金经理就开始讨论市场底部的点位.饭后,我很不解就私下问其中一位关系要好的基金朋友.我说:"为什么大家对市场见底的点位如此在乎?"得到的答案是:"基金的业绩排名对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

   晕!所以当前的中国公募基金之所以出现在6000点仍疯狂买入,3000点下仍疯狂卖出,这完全是当前基金体制的问题。一方面买基金的投资者不成熟,在上涨的时候继续买入迫使基金增仓,在市场暴跌的时候大量赎回,迫使基金减持。另一方面基金短期业绩的排名也迫使基金经理不得不追涨杀跌,无法坚持心中的那份价值投资。难怪成熟的基金经理都转为私募。所以,我始终认为公募基金的体制及业绩考核制度不改革,公募基金是无法实现价值投资的,他们最终成为市场助涨助跌的投机源头。

      3,面对近期市场的农业及奥运板块的上涨,我看都不看。价值投资是一种选择,选择了价值投资就不应该被市场中那些不理性的短期热点所迷惑,即使那是一次又一次取得暴利的机会。

    任何投资赢利的方法都有其使用的障碍,成功的投资者永远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不受外界影响,坚持到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