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理通胀要拿公路收费开刀

(2011-01-26 00:11:36)
标签:

公路收费

食品价格

天价过路费

通胀

物流

消费者

原材料

中国

财经

分类: 财经评论

    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目前中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材料价格及工资的上涨也在成为通胀的推手。中国的消费者在成为消化通胀主力的同时,也承受着被通胀消费的“折磨”,高通胀时代,中国政府治理通胀之路又在何方?

 

    国家统计局24日公布的数据又把通胀的阴影压上百姓的心头,1月中旬全国50个城市监测的29种食品中,有27种出现不同幅度的价格上涨。加上“南冻北旱”天气和春节前夕备货热潮的影响,中国食品价格持续攀升。商务部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此前已连续四周上扬,蔬菜价格涨幅尤为明显。

 

    价格监管部门不能把这种上涨视为短期因素,从而抱有侥幸心理,在春节期间一限了之。必须看到,气候灾害近年来愈演愈烈,农作物产量不稳定成为常态。原材料价格及工资的上涨也在成为通胀的推手,最近家电、乳制品、保健品等行业纷纷对产品提价,说明企业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已到极限,必须通过产成品涨价来转移给消费者。所谓消费者,其实就是消化通胀压力的那群人。

 

    那么,消费者又被谁消费了?如果把这类充分竞争行业的企业看成是“消化”消费者的人,那他们不免有点冤大头。我们餐桌上的食物虽然由企业生产,但这些食物在进入市场之前要经过多少关卡,并不容易被我们感知。世界银行的测算数据显示,中国流通费用占一般商品价格的50%,占农副产品价格的70%。也就是说,我们每消费10块钱,至少有5块被“流通”了。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18.1%左右。这一比例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两倍。有分析人士测算过,如果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发达国家10%的水平,则全年中国可节省物流成本31,000亿元。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万亿元。假设节省的物流成本中,消费品占1/3,则相当于去年全国消费品可降低售价10,300亿,降价比率为6.9%,如此一来,解决中国CPI涨幅过大的问题就绰绰有余了。

 

    河南天价过路费案告诉我们,物流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并不在物流企业和卡车司机,而在于中国的公路收费制度。根据测算,这个叫时建峰的河南农民运营的卡车,每通行一次当地的高速公路必须交1,560多元过路费,而运输所得利润不到43块钱。在这个案例中,物流总费用至少80%由过路费产生。

 

    目前,全国96%的高速公路、70%的一级公路、46%的二级公路都是依靠收费公路政策建设起来的,路上每隔30公里左右甚至更短就要收费,使得中国公路收费站泛滥成灾。不仅如此,超期收费、不规范收费乱象丛生。人们都在寻找中国商品价高的原因,生产者不赚钱,运输户一不小心就赔本。一方面是市场短缺,另一方面是农作物宁可烂在地里也无人外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很多消费品比美国还贵。

 

    人们对过路收费带来的巨大成本严重不满,也容易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因素。天价过路费事件不到两周,高速公路收费事件再次进入人们视线。1月22日,因对公路收费不满,200多辆货车拒走新建成通车的三峡翻坝高速公路,三峡坝区北岸的夜明珠码头往重庆方向的载货汽车延绵近千米,宜昌市内交通也因此受到影响。交警部门不得不增派警力在现场维持秩序。

 

    很显然,中国的公路收费政策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社会公平问题。一些部门凭借垄断地位,过高收费和超期收费,这无异于抢劫。北京首都机场高速与河南郑州黄河大桥事件是被媒体频繁引用的实例,而这不过是被曝光的原因。地球人都知道全世界70%多的收费公路在中国。虽然也有一些国家高速公路收费,但有一个前提,一旦通过收费收回建设成本,收费行为即停止。在日本,逾期收费就是违法。

 

    今年中国反通胀的任务依然艰巨且具挑战性,旧的因素未除,新的因素不断累积,单一的价格管制只会扰乱市场信号。从治理公路收费入手,降低公路收费标准,并延长收费年限,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流通成本是可取之举。

 

    让消费者不在“路”上为难,是政府的责任,这不仅有助于平抑通胀压力,也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改善。我们花钱在美国播放“国家形象”,是否想过如何改善政府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真的希望这种山大王形象只会出现在评书里。

 

(原文出处:http://blog.caixun.com/751586/viewspace-29141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