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蜗居》照见的人生

(2009-12-10 14:57:11)
标签:

房子

房价

蜗居

海萍

海藻

钉子户

宋思明

娱乐

分类: 随笔

 

三十多年前,从嘉定乡下到我家走亲戚的表哥表姐,经常在我家谈论造房子的事。造一幢三上三下七道梁的楼房要多少钱,已经存了多少,哪里买木料买砖头合算……我妈每每发牢骚说:“难得来看我一趟,老是房子房子的,烦死了!”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一套十七平方米的新工房里,两家合用的卫生间在走廊里,里面只有一只抽水马桶。我和弟弟的“卧室”,是一块纤维板隔出来的“后间”。形象地说,这块纤维板就像一块固定的屏风。这个小小的后间只能放一张单人床(弟弟的床搭在我的单人床上面),一个放被子的小柜子(沪语叫被头箱),还有一张书桌。1977年下半年和1978年上半年,我就是坐在这张书桌前,听着父母在“前间”看电视的声音复习功课,考上大学的。

 

这两年,母亲感慨说,以前是乡下人愁房子、想房子、造房子,现在轮到上海人念叨房子了。想房子、看房子、买房子、卖房子、从小房子搬进大房子……

说这些闲篇儿,是因为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荧屏上,农村题材、红色题材和谍战题材轮番火了,之后,是满城争看《蜗居》,满城谈论《蜗居》。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它直面房奴、二奶、反腐、拆迁和钉子户等社会热点,想不红都难。有人说:“与其说电视剧《蜗居》制造了新一轮‘房奴’话题热,不如说高烧不退的‘房奴’情绪成就了《蜗居》”。

 

一、直面当下的现实

《蜗居》直面当下的现实,有着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把房子作为切入点,以郭海萍和苏淳这对新都市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铺垫,通过一系列租房、看房和买房、等待交房、验房等情节,呈现了众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生存困局;展现了都市里百姓生活的浮世绘;撕开了掩藏在爱情婚姻光鲜外壳之下的伤疤;也揭露了房产价格是如何在贪官污吏和房产商的共谋之下疯狂上涨的。电视剧的人物、故事和细节,绝大部分都很真实,活画出了当今的某些社会现象。海萍、苏淳、海藻、宋思明以及他们身边的各色人等,仿佛就是我们的同事、邻居、亲朋好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电视剧刻画的那种不甘心被生活打败的痛楚,那种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凄苦,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

有人把《蜗居》称为“现代房奴的辛酸史”。在中国,苏淳的想法可以说是每个都市年轻人的人生目标:“买完了房子生孩子,人生大事就完成一半了”。为了摆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漂浮感,为了寻求一种有依托有依靠的感觉,为了自己以及后代能融入大都市的繁华,再怎么无根无基两手空空,很多人还是“一定要买房”。为了买房,他们不惜降低生活质量,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一个平方一个平方地攒钱——打打长途电话,心疼半个平方没了;想买台电脑,又心疼半个平方没了;打个的,忍不住感叹少掉了几块瓷砖。然而,郭海萍的“将来我工资比房价涨得厉害!”竟一语成谶,成为反面的谶语。当我们辛辛苦苦地攒了以为够了的首付,却发现完全不够,不够!为了首付,我们不得不东拼西凑,罄尽双方父母的家底;有时,“不仅是口袋,连灵魂都被掏空了”。没有踏准房价上涨节点的我们,在看不懂的惊诧里,在追不上的懊恼里,在“这次我们不咬咬牙买,可能一辈子就买不起了”的焦虑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百万负翁,被房贷、吃穿用、人情往来、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手机电话费还有煤气水电费“这些数字逼得一天都不敢懈怠”,为银行打一辈子工。住进新房子的同时,仿佛也住进了坟墓。

倘若经济适用房能真正惠及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倘若有足够多的廉租房供都市贫民和新都市人居住,人们就不必为一套住房赌上一生。对必须耗尽一生积蓄购置的住宅,绝大多数人的要求并不高。他们要的,仅仅是一个家。就像海萍所说:“我要家,交通便利,附近有菜场、有学校、有医院、有卫生所”。当下的现实是,就连香港女作家亦舒笔下的那种“客厅对牢别人的厨房,肉帛相见”的廉租屋,很多很多人也是求而不得。

 

二、台词生活化、有意味

《蜗居》的台词来自深厚的生活积累,看似信手拈来,却富有生活哲理。夫妻、姐妹、朋友乃至官场上下级之间的对话,或俏皮泼辣,或幽默风趣,或暗藏机锋。听到下面这些台词,人们都会发出会心一笑,即使这笑是苦涩的:

“我现在明白了,敢情,这现在的楼房根本不是为我们这种人造的。(海萍)”

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苏淳)”

“……现在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往这儿奔,多少那外地的大学生毕业以后,留这儿不走了,又有多少其它地方的人,觉得自己稍微有点儿才华,不甘屈于人后,拖家带口来了。要我看,以这种城市的扩容速度,这房价还有得涨呢。(海萍同事)”

“你像个男人吗?要能力没能力,要本事没本事,你说你为这个家贡献过什么?”“我当时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我嫁给你这样的人!(海萍)”

“醒悟到不能靠男人,已经太迟了。(海萍)”

“人情债,我肉偿啦!(海藻)”

“男人们……那段最青涩、最萧条的时光,正是荷尔蒙最强的时候,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有……能守住一个就不错了。可现在,就像撒了欢的小狗,关了半辈子的猛兽,一旦有选择,有了条件,干吗不成就青春时候的梦想呢?(宋妻)”

“世上就是你我这样自以为自己是孺子牛的女人多了,男人才疯狂。我把他收拾体面了,他出去风光。别的女人看见他,又有风度,又有温度,马上就有热度。想不到背后还有一个女人还操劳过度。(宋妻)”

不少台词已广为流传,网上甚至出现了“《蜗居》经典台词”。

 

三、人物刻画生动

《蜗居》的人物刻画非常鲜活。浑身冲劲的新都市人海萍、呼风唤雨的市长秘书宋思明、大“智”若“愚”的海藻、憨厚淳朴的妻管严苏淳、纯真善良的小贝、痛苦隐忍的宋太太、贪婪的地产商、愚蠢的包工头,以及钟点工、钉子户、居委干部……各色人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很多观众不喜欢海萍,开头的几集,我也不喜欢她。因为,她就是我们最最真实的写照。谁会喜欢镜中风度尽失的自己呢?从《蜗居》里,我们看见了一个“有层次”的、相信爱情相信梦的文学女青年海萍,是怎样磨砺成虚荣、泼辣、脾气暴躁、瞻前顾后、神神叨叨的家庭主妇,一头“周期性咆哮”的“母狼”。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海萍的大部分镜头,几乎都在表现内心欲望对她的煎熬,描摹她的百爪挠心。

对海藻,观众的感想或许更复杂,羡慕,惋惜,还有唾弃。我们看见了一个貌似清纯高傲的女孩,是如何被欲望驱使着,被权势裹挟着,一步一步、半推半就、身不由己地嬗变成一个欺骗爱情的背叛者、一个贪慕权势的“小三”,再也不能回头。

城府深、心机重的宋思明一贯严谨,“大脑像电脑一样准确”,“一辈子不说一句错话,不做一件错事。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他棋盘上的棋子。”遇见了长得很像他年轻时侯梦中情人的郭海藻,产生了怜香惜玉的冲动,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接下去,便是家花野花都爱,红旗彩旗都要。也许,因为张嘉译的外形太俊朗,气质够儒雅,演技太好,他饰演的宋思明,本该受到鄙视,却博得了不少观众的欣赏。在生活中有着太多无奈和无助的平头百姓,喜欢宋思明的成熟体贴、洞悉世情,“搞得定,有能力”;看多了成功男人滥情无度的女观众,喜爱宋思明的沉稳、渊博和用情专一。有网友说,一个有优点的坏人,往往比高大全的伪君子更可爱。

必须诚实地承认,如果我是个男人,如果我也能像宋思明那样法力无边,“没有什么不可以商量的事情”,我也会找一个情人,甚至不止一个;如果我也拥有海藻那样的青春和机会,我也很可能抵挡不了诱惑。如今,有不少年轻人希冀幸运女神的降临,祈望通过某种捷径少奋斗几十年,轻而易举地过上有房有车的中产生活。有的手中有权的官儿,或多或少也想做一回左拥右抱的齐人。 

 

四、《蜗居》给出的思考

常常,人就是被物质欲望慢慢吞噬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人们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无私的借口——为了给女儿母爱,海萍才一定要买房;为了支援姐姐买房,海藻才做了情妇;宋思明金屋藏娇是出于爱情;李老太做钉子户,是为了孙子一辈子的幸福……《蜗居》的编导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因而给电视剧安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贪官受到了惩罚,二奶失去胎儿,又失去了生育能力。宋思明与妻子的话别、给女儿的临别赠言,也揭示了他对以权谋私的追悔莫及。这些,都是编导们试图对现实生活中的宋思明和海藻们起到警示作用。然而,即便是最后自食其力的海萍和苏淳,他们事业的起步,最初也得益于宋思明的帮助,恰恰是一种无奈的真实。

 

(本文已于12月10日见报,本版本略有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