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推荐到新浪网亲子中心首页博客区和亲子博客首页焦点及早期教育栏目
昨晚远在加拿大的表姐打电话和我们谈心,聊到了孩子的事,她问到我小孩是不是都很淘气不听话,我说是的,问我你打过孩子没?我很肯定的告诉她打过,太不乖的时候我会在她手上拍几下以使警告。
当我笑说你可不能打孩子,地球人都知道在国外打孩子是犯法的,哪知表姐告诉我加拿大虽然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现在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有时生起气来真的很想打几下,可是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还说她又很想移居新加坡,因为那里打孩子是合法的,其实我知道她说的都是气话,谁会真的狠心打孩子呢?
说起打孩子,从古代的私塾就开始,记不住就要打手板,就挨揍。在我们小时候,有多少人没挨过父母的巴掌?那个时候,有不少父母是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做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的。许多打孩子的父母抱有这样的认识:一是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二是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三是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四是很多人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这些认识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大人们的附属物,所谓“为了孩子好”,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今,在或真或假或轻或重的“打骂”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也已做了孩子的父母,只是,现在孩子的境遇早已与我们儿时不同了,他们是每个家庭的“重心”与“唯一”,教子育儿的观念与方法也早已通过教育、书籍、网络各种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这代人更好的教育好下一代,不光身体健康,心理更健康。
孩子犯错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宝贝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宝贝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有很多,父母动手打孩子,确实是一种很奏效的方法,特别是孩子不听话、蛮不讲理的时候。但是,打孩子,却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只有艺术和科学地打孩子,才能打出效果而不至于伤害了他们,并且加深孩子对所犯错误的认识与记忆,不至于重犯。
打孩子但也要给孩子留下尊严,如果他们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最好不要当众处罚孩子。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人多的时候,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最好采用皱眉、打手势等暗示性的动作或表情,这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也就较易接受家长的要求因此,或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宝贝们一些惩罚。
我最瞧不起在公众场合打孩子的家长,每次看到这些人我就会投去鄙视的眼光,还别说这种家长还真不少。一次我带苗苗出去玩,迎面走了一个手拿可乐杯有7、8岁大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可能是杯子太大的缘故小姑娘没拿住,“哗啦”一声杯子、可乐全落在了地上,孩子也被这一情景吓得呆住了,这时她妈妈走上前一句话不说“啪啪”几个响亮的巴掌打在了孩子的脸上头上,打完就对着孩子破口大骂:“你是怎么回事,还没喝就泼一地。。。。。。”哭声骂声使周围平静的气氛被打破,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这对母女, 可怜的孩子在所有人的目光下要忍受母亲的严厉责备,遇到这样的妈妈是这个孩子的不幸。
其实我也不赞成孩子有错时进行打的惩罚,说到打苗苗那“打”不是正真意义上的打,而是拍,手上拍几下或pp上拍几下告诉她做错事了,多数还是进行口头教育或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我觉得冷处理效果很好,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们自然会选择放弃。有时我就是这样对付调皮的苗苗,不理会她,叫妈妈我就当没听见或瞪她一眼提醒她做错事了,她会马上给自己台阶下说到:“妈妈不生气。这个不能玩,妈妈骂。”
我相信不管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黑皮肤的人,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