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绥铭
潘绥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016
  • 关注人气:9,3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0年代初:中国的性文化(1)

(2009-02-22 20:00:06)
标签:

性革命

社会学视角

性社会学

性文化

杂谈

分类: 性社会学,我的事业

当前中国的性存在

 

潘绥铭

《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第104110

 

摘要:本文以“性存在”作为核心概念,分别以例证法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里的性存在状况、其社会原因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性存在包括3个组成部份。在性的生物存在方面,本文着重揭示了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在性的心理存在方面,着重阐述了性学语言系统的建立。在性的社会存在方面,着重考察了性方面一系列变化的社会表现。性存在还有5个直接相关物。

本文分别论述了性与性别、与爱情、与婚姻、与生殖和生命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性变化的原因,本文归结为主要是人口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变迁。在未来发展方面,本文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基本趋势。

 

作者:潘绥铭,男,195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性,是以特定的生理反应周期(唤起、持续、高潮和消退)作为最终表现的一种生命现象。但是在人类中,它已经扩大为一种系统的“性存在”(sexuality)。其内部结构至少由3部份组成:生物存在—特定的构造、机能及其实现过程;心理存在—主体对于生物存在的感受与认知;会存在—前两种存在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实际表现形态。性存在至少有5种直接相互作用物,构成它的相关结构:性别、爱情、婚姻、生命周期和生殖。因此,“性社会学”应该是对于系统的性存在的社会学研究,而不只针对性关系或性间题。

本文据此框架探讨当前中国的性存在的状况,既包括性观念也包括性行为石本文强调其变化的方面,主要反映城市中的情况,所举数据均为报告发生率并仅视为例证。

 

一、八十年代前的性存在模式

 

至晚从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起,中国已形成了以“合阴阳”为基础的生殖工具化的性存在模式—按照传统性别角色,以生殖为最终价值目标,限于婚内,以夫妻恩爱调节,排除少儿与老人,不可言传,被视为低级本能的生命现象。只有在此范围内,而且按此排序,社会才承认性的合理与价值。它不是肉体禁欲主义,而是一种精神禁锢,主要反对性的“寻欢作乐”。

“五四”时期新文化对性存在的作用,主要是引进了当时西方的浪漫主义爱情观,但几乎所有研究者仍囿于传统的阴阳相合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是确立了相当彻底的一男对一女的性关系。其次是使性存在服从于其他的、与性相关甚小的社会大目标。这种倾向在“文革”期间达到极点,形成了相当彻底的“无性(表现)文化”。总之,既往社会的共同规律是:在内部结构方面,把性存在强行压缩为单纯的性;在相关结构方面,则把各相关物扩张为只对性存在发挥单向的制约作用。这样,中国人的性交并不少,人口在急增,但在文化上,性存在却似乎不存在了。作为反动,80年代以来性存在的变化也必然反映在这两方面。

 

二、内部结构的变化

 

(一)性与生殖开始相时分离

 

客观上,生殖只是性存在的相关物。但既往社会都把性的生物存在规定为只是生殖过程的前半部份,因此性的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就几乎都是不必要与不合理的。这是对性存在的最彻底的压缩,也是反对任何性快乐的首要理论基础。近年来的变化必然首先是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只不过这变化并非从性方面开始,而是计划生育工作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歪打正着。其具体表现是:

1.它使性的价值观出了多样化的余地。在生够规定的子女后,性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于是性快乐主义倾向开始出现。只有11.3%的被调查者认为性生活是为了生儿育女,却有41%和27%的女人希望尽量多地和每次性生活都获得性高潮。2.计划生育普及了最基本的性知识,客观上开始打破性“不可言传”的禁忌。笔者5次具体性行为调查的反馈率,从1986年到1991年为64%到87%之间。

3.避孕和人工流产的合法普及,客观上削弱了私生子女对其非婚父母的惩罚意义。焦作市1989年女性婚前处女膜破损率为52%,但未婚先孕者仅为4.4%。1991年北京市大学生中,因怕怀孕而没有发生婚前性交的仅占4.1%。4.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减少,客观上增加了人们过性生活的时间与机会,也提高了性高潮频率—同年龄组中,一孩之母的频率比多孩之母高27%。

 

(二)女性开始成为“有性人”

 

中国传统性文化对女性的性的生物存在持多重态度。讲生殖时歌烦母亲,讲三从四德时否认女性有性需求,讲“女色祸国”和“劳色伤身”时又恐惧之。这样,人类的一半的性存在就被更深重地压缩了。这个“无性文化”的根基之一,是首先被女性自己在近年来打破的。

这主要表现为:女性日益重视性生活对自己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对丈夫和婚姻的意义。在每10次性行为中,女被调查者平均获得4.1次性高潮。但认为自己目前的性高潮次数太少的仍占41%,认为正合适的占48%,认为太多的只有11%。相关分析表明,在影响性高潮频率的26个因素中,女性自己是否希望更多地获得,排在第一位。女性实际上已经意识到,对自己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不是性交次数,而是性高潮的频率。这带来行为方式与观念的变化:

承认女上位最适合自己的被调查者占l.4%,其他非男上位占16%。另有32%已婚女被调查者认为,女性性欲比男性强。这些数据所表明的,不是必定真有这么多人做,而是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女性肯于并敢于表述自己的性存在。

因此性生活也许已有“阴盛阳衰”。笔者接待的男性求询者中,62%是由于妻子不满意才认定自己阳屡或早泄的。贴满各地大街小巷的“专治阳疾早泄”的广告、公开出售的数十种“夫妻快乐器”及“壮阳药”,表达的不是中国男人一夜间都崩溃了,而是男性正在适应变化中的女性,从而也就改变着自己和整个性的世界。

作为“有性人”,女性开始敢于暴露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份。关键问题是:裸露是性刺激还是美?71.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性才有美,但毕竟是一种升华。

 

(三)性正在变得可以表达

 

这就是性的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逐渐复原。它的最根本表现并非色情品传播,而是中国终于有了一套依托于科学的、可以供人们表达“性”的语言系统—性学词汇。以往社会的性精神禁锢,不仅靠不可言传的禁令,更靠无法言传的语言现实。除了莫名其妙的书面婉语,一个人哪怕只是思考性事,也会立即掉进骂娘话、脏话和粗话的烂泥坑,连自己都无法容忍,还怎么表达?80年代,尤其1985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6月各类性学书籍已有216种。正如传统性道德(包括乱伦禁忌)主要靠骂娘话传袭一样,性学词汇客观上也在传扬着新的基本性观念和新的、非道德化的价值判断标准。舍此,中国便永不会有性医学、性教育等等。

当然,非法色情淫秽物品也在蔓延。1989年初,27.6%的人报告自己看过直接描绘性交细节的图像材料。51.2%的人想看(重叠统计)。到19913月,数据分别是34.0%和50.5%。此外,公共场合中他人可见的异性亲呢行为,在7城市中从1985年到1990年,数量在曲折上升,行为限度在缓慢扩大。

 

(四)性生活的感情色彩正在增加。

 

虽然没有历史数据可比较,但定性地看,中国人至少在婚内,正从庄严履行义务的“敦伦”向生物意义为主的“性交”再向情感化的“做爱”转变。夫妻有过唇接吻的占76%,手摩女乳占59%,抚摸对方身体占57%,手摩女阴占47%,舌接吻47%,手摩男阴33%,口刺激女乳27%,男对女口交24%,女对男口交17%,涉肛行为7%。当然,这些数据也同时说明行为禁忌或表达禁忌仍然强大,但性的心理和社会存在确实有所复生。

讨论性存在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模式,更不意味着三种存在必须在量上相等。人类性存在的历史趋势,是后两种存在的不断扩大。此处的讨论意在表明变化之深之大之速,并强调性社会学的研究必须深入到内核的整体,而不仅是社会热点话题。

 

三、相关结构的变化

 

既往社会用相关物来单向制约性存在,可以总结为几种“唯xxx论”,例如前述的“唯生殖目标论”。现在,性存在并没有变成“反生殖目标论”等等形式,只是不再“唯”了,或者说,不“唯”的那些现象日益显现了。同时,性存在对相关物的反作用也日益显化。双向互动正在发展。

 

(一)性的“唯性别论”已非一统天下

 

首先是性活动中的“唯传统性别角色论”正在崩溃。除前述情况外,非法的男向女卖淫、男向男卖淫和女向女卖淫也可作为极端的例证。因此法律中的“容留妇女卖淫”的提法已改为“容留他人”。

其次,性活动的“唯异性之间论”也受到冲击。北京1991年男大学生承认:仅有过同性间性活动(包括具有性刺激含义的触摸)的人占16.6%,仅有纯粹心理上同性恋倾向的为8.4%,两者均有的占4.2%。女大学生中则为15.2%,10.1%和2.6%。若观念未变,恐无人会报告的。

最后,中国首例变性(别)人冲击了生物存在上的“唯生理性别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