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绥铭
潘绥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016
  • 关注人气:9,3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的生命周期与男女互变(1)

(2008-09-14 01:13:04)
标签:

性社会学

中国性研究

性文化

杂谈

分类: 性,非天生,乃建构之物

     性的生命周期并不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过程,而是指:人的一生当中,在性方面会出现那些情况、何时出现,其实是由社会的性文化来制约的。性的生命周期实际上就是社会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所设置的定轨。个体在性方面的发展与这个社会的定轨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就是性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做出种种具体规定,来制约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中的性方面的发展。这些规定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年龄来设置的,也就是在不同的年龄段里,社会对于个人的性状况和性发展有着不同的限制和引导。任何个人如果在生命的某一时期里违反了社会所设置的这样的定轨,就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制裁。

  在传统中国,性的生命周期首先地和主要地表现为,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人生历程。

    青春期之前的少儿被社会强制地规定为“无性人”。社会不仅拒不承认少儿也同样可能出现性反应,可能做出性行为,而且把所有出现性反应和性行为的少儿统统视为“反常”,甚至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

    到了青春期,人人都会出现种种性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社会不得不承认,从此时起,人开始有性了。但是社会创用了“性成熟”这样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以便制约任何可能发生的“越轨行为”。

    到了婚恋时期,社会又对个人的所有择偶行为做出了种种具体规定。它们的实质意思就是,可以求爱或者求婚,却不可以寻求发生性行为。

    到了结婚以后,社会不仅承认人是有性的,而且鼓励人们为了生儿育女而过性生活。但是人到老年,社会又规定个人应该重返无性状态,至少是不再从事性交合。

 

    在这样的社会定规的制约之下,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一种“男女互变”。

    在性问题咨询中常常可以发现:比较年轻的男性往往抱怨女性过于被动、冷淡、缺乏性欲;年轻女性则反过来抱怨男人性欲太强、不懂温柔。但是在35岁以上的年龄组里,情况开始颠倒过来,常常是女性抱怨男人缺乏性欲、过于冷淡;而“大老爷们”却往往心惊胆战地谈论着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坐地能吸土”。所以成年男性的世界里有一句很俗的话:“没BIBI,有了BIBI”。还有一位知名男士写过一首打油诗:人过五十力已衰,发动半天起不来。千辛万苦爬上去,咳嗽一声又下来。

    虽然在中国还缺乏足以证明的统计数据,但是从经验研究中,可以把这种人到中年之际的常见现象总结为“男女互变”,并对它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第一种是人到中年,男女在性欲强弱方面的互变。

    它的典型反应就是上边列举的那些民间俗话。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女性作姑娘时必然是“性盲”,因此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逐渐适应和享受性生活。但她又要怀孕、生育、哺乳,拖儿带女忙家务,所以往往要到30岁以上才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欲望来投入性生活。再加上少女的羞涩已逝,男人的“底牌”也摸清了,性生活多少也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她那长期被社会文化所压抑着的天然性欲,就水到渠成般地喷涌出来,甚至判若两人。

    男人正相反。他的性能力高峰期是在青春期开始后的第一年,以后至多是持平,35岁之后一般会出现逐减。而且越是年轻时“能征惯战”的“刚强铁汉”,中年之后面对着性欲蓬勃有如“第二春”的女性,就越会感到力不从心,暗自感叹“落花流水春去也”。但是在传统男权社会的强力束缚之下,男性不可能认识到这不过是自然而然之事,结果就凭空生出许多对女性的厌恨,似乎一切都是女性的不对和不好。君不见,男人开始大唱“女人是祸水”之时,必定都是在中年左右。因为年轻时只知“发扬勇猛顽强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哪有功夫和机会去总结什么“女人腰下之物,乃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如此这般,人到中年,阴盛阳衰,实乃司空见惯、事出有因。

 

   (潘绥铭19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