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那些“无婚无性”的人

(2008-09-14 00:37:03)
标签:

性权利

性社会学

性文化

中国性研究

杂谈

分类: 性权利:良心高于法律

2000年,在所有未婚者中,已经发生过性交合的人是32.6%;到了2006年,增加为51.4%,每年平均增长7.9%。

2006年,男性未婚者的婚前性行为发生率(57.6%)比女性多出13.5个百分点,但是在200020066年中,女性发生率平均每年增加17.7%,远远高于男性5.3%的增长率。

 

潘绥铭说:

中国现在的法定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晚的,我们却总是盯着那大约15%的在法定婚龄之前发生性关系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来多关心关心那27%的超过27岁还“无婚无性”的人们呢?

在这27%中主要包括两类人:民工和高级白领。民工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弱势群体,社会必须给他们想办法。而高级白领则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首先就要整治那些大老板——赚钱可以,你总得给员工留点时间精力解决生活问题吧?

普通人的“性爱婚”是统一的,但对于这27%的人来说,这三者却很可能因为现实的困境而分离——先解决性还是先解决爱?这又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性状况:大学生更开放?错!

 

潘绥铭说:

社会上总是有一种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性状况的过度关注,这来自于一种“纯洁假设”:我们总是在假设女性是纯洁的,大学生是纯洁的,那么女大学生就应该更纯洁了,什么白衣飘飘、冰清玉洁之类的,于是只要女大学生们有点风吹草动,大家就全都紧张起来了。比如一个调查结果,说10%的女大学生怎么怎么样了,社会上就炸锅了,可问题是另外的90%还好好的呀。

 

关于艾滋病:认知的矛盾

 

潘绥铭说:

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焦虑都是来自无知。目前对于艾滋病的宣传,强调艾滋病的普遍性与传播必然性的太多,说清楚它的小概率的却太少;搞得人人自危的宣传太多了,成了社会性的“高危行为”。结果搞得较低阶层的人们仍然不明所以,只好用“与世隔绝”来保护自己,直接就把艾滋病患者认定是“道德上的坏=身体上的脏”,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又去讲什么“关爱”与“爱心”,讲艾滋病感染者其实并不脏,那么听众只能在心里笑话你是个白痴。

 

关于夫妻性关系:女性的欲望革命

 

2006年与2000年相比,女性对性生活不满意的比例上升2.9个百分点。反之,男性的不满意比例却下降了2.1个百分点。

与此相类似,女性觉得不舒服的比例上升2.9个百分点,而男人中却下降了2.1个百分点。

 

潘绥铭说:

这是一种悄然的革命。在传统社会里,女性被要求在性生活里消极、被动与顺从,也就是所谓的“好女不言床上事”。

可是在最近6年里,中国女性对于性生活的正面认识日益增加,使她们的期望更高,对现状也就更加可能不满意。虽然还很少有中国女性公开地要求自己的性权利,但是她们通过性生活满意度这个渠道,曲折地表达出自己在欲望上的革命。

 

(潘绥铭200703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