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美国在60年代出现过一次“性革命”。当时的人们,主要是根据美国大学生里性行为的急剧增加,才发觉“性革命”已经到来的。
自从198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感到,“性革命”似乎已经在笔者身边出现。但是有意思的是:不管社会上流传着多少谣言与猜测,“性革命”却并没有在北京市的大学生里出现。
这个结论来源于笔者在1991年3月和1995年11月分别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两次调查都采用分层等概率的随机抽样方法,直接抽样到个人,然后进行挂号邮寄式问卷调查。1991年调查1026人,1995年调查1158人。从随机抽样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全北京的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行为方面的总体状况。
为什么偏偏时隔4年半之后才进行第二次调查呢?因为北京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是4-5年学制。在95年第一学期进行调查时,所有那些在91年第二学期里曾经被调查过的大学生,此时都已经毕业了,这样就避免了重复抽样,不仅可以反映出完全不同的两批大学生的情况,而且可以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整体,做出历史的比较。笔者自费所做的调查的意义和价值即在于此。
性行为增加了吗?
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首先需要弄清楚,所谓“性行为”究竟包括些什么。
性行为至少有两大类:独自性行为和人际性行为。独自性行为主要是性梦、性幻想和自我刺激(俗称自慰或者手淫)。人际性行为则至少可以分成7个层次:性交合、性交、性爱抚、色欲活动、性交往、涉性的人际交往、性别交往。这些概念和术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学术界也存在着争论,因此这里不去细谈,只想公布一些具体的统计结果,以便使人们获得一个总体的、初步的印象。
从1991年到1995年,大学生们的人际性行为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显著地减少了。
在1991到1995的5年之间,无论考察迄今为止曾经发生过性行为的人数,还是考察调查前半年之内发生性行为的人数,它们所占的比例都减少了,而且已经构成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只有女生的性交合比例上升了。)也就是说,5年来,北京市的大学生在总体上并没有出现“性革命”,反而明显地倾向于拘谨。
调查还表明:在1991年和1995年之间,男女大学生爱上过的异性人数、恋人的人数、异性亲密朋友的人数、接吻过的人数都有所减少(但是除了最后一项以外,都没有构成显著差异)。这可以从许多侧面表明,他们的人际性行为确实没有增加。
(潘绥铭199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