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怕什么?――“童贞誓约”的背后
(2008-09-13 18:00:55)
标签:
性社会学性文化中国性研究性革命性权利杂谈 |
分类: 性权利:良心高于法律 |
一些女大学生在网上发起了“青春无瑕”签名活动,这本来是一个很重要的性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可是被传媒一炒作,海鲜就变成了臭鱼。一方面,有人等而下之地去炒作什么“幕后真相”;另一方面又有人如临大敌,宣称什么“舆论击溃婚前禁性宣言”。
对于传媒炒作,我一贯“连眼珠都不转过去”。可是对于这个现象,却必须说几句,而且决不仅仅归结为个人的道德观念。
首先,这样一个“童贞誓约”,为什么是女性自己对自己发誓,而不是女性对于那些试图夺取自己“童贞”的男人的一声断喝:住手!我要维权!
谁都知道,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女性所掌握的各种资源与所拥有的权利,无一不少于同年龄段的、同社会地位的男人。所以无论出于什么理由,男人如果首先提出“我要”,女人即使不愿意,要“抗战到底”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女人的“失贞”,而是男人的犯罪,因为这无疑是强暴行为。同样,足以阻止男人的也并不是女人的誓言,而是女人维权的自觉与男人对于这一权利的敬畏。
从社会层面来说,这个“童贞誓约”的出现,一方面是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男女双方的误导:女人会因为宣了誓而忽视或者放松自己的维权;男人则不会因此被培训出尊重女性的性权利。
其次,这样一个“童贞誓约”,为什么偏偏是女大学生提出来的,而不是那些实际上更容易被欺负的打工妹?
乍一看,这是文化程度高低的问题;再一看,这是需求“童贞”与否的问题;剥开来看,这是阶层地位的问题。
在全世界的历史中,什么人更加重视“童贞”呢?是上等社会,因为该阶层女性的“失贞”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家长丢脸(声誉是重要的社会资本)、财产损失(难于再嫁或者需要更多嫁妆)、意外结盟(被迫与不理想的家庭联姻)、阶层混淆(被迫下嫁)、血统不纯(带来私生子)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那些女大学生们,难道你们真的以为自己已经是上等社会的一员了吗?在这“拒收女生”满天飞的社会环境中?在这“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舆论下?在这“美女经济”把女性严重物化的时代?
恐怕,那“童贞”是在待价而沽吧?
发表于2007年第二辑《社会学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