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鲤鱼溪(三):美丽的风景总是伴随美丽的传说

(2010-02-05 00:12:57)
标签:

鲤鱼溪

古树

祠堂

明清建筑

神话

匾额

碑坊

五行八卦

资料

分类: 随笔


http://s11/bmiddle/4dd44e55x7ec8a42f517a&690

    在工业污染无处不在的今天,河流是大地淌着的泪水,“鱼的眼泪只有水知道”,但你已经看不到在这样的河流里的鱼虾它们的泪水了,它们是现代工业最早的一批牺牲品。

    我童年生活在东洋溪的下游,在清澈的溪流里游泳,可以感觉到肌肤和鱼儿相触的温情,有时将小手伸到水底石缝里就可以摸到活蹦乱跳的小鱼,你会感觉到人和自然的相知相守原来是这么快乐。但现在,那条河流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坚贞了,那是因为工业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背弃了它。

    鲤鱼溪至今依然还能坚守住这份忠贞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里虽然不能称之为世外桃源,但看到一湾清水从郁郁葱葱的山岗蜿蜒而下又穿村而过,鱼儿不仅是自然的观察和守护者,用生命提醒着人们不要去破坏环境,它也在净化着人心里那些贪婪和污浊的欲求。

鲤鱼溪人以鱼为载体,以人为目的,构建着以“山、水、人、鱼、神”为“五行”的和谐生活,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和谐理念,也是中国周易文化杰出的实践者和体现者。山水养人承载万物,人护鱼、护自然,鱼、神佑人,在这里,山、水、人、鱼、神,互生共荣,相得益彰,其和谐近乎完美。 http://s1/bmiddle/4dd44e55x7ec9e0155690&690

    鲤鱼溪原名东洋溪,两岸以石砌成,各留大约两米宽的小路。民居夹溪而建,多为二至三层明清格调的青瓦土墙木梁房。房前多埠,以便挑水,洗菜,捣衣(不用肥皂漂洗衣物),颇具江南水乡韵味。

  鲤鱼溪的鲤鱼们不畏生人,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悠然自得。游客只要拍拍手,鲤鱼就游来了,红的、白色、黑的、墨绿的、红白相间的,各色鲤鱼成群结队,探头,甩尾,倏忽往来,不时还来个“跃龙门”,引得笑声一片。

   这里流传着一个神鱼与三仙姑的传说:南宋嘉定年间,浦源郑氏始祖郑尚公从河南开封迁居浦源时,便有在溪中放养鲤鱼,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鱼稍长大后便被洪水冲走,无法养成。 

  郑尚公之后几代人都行善积德,常将钱财施舍给穷苦人家和过往乞丐,到了八世郑晋十公时,他更是乐善好施,广行善事,好名声四处传扬。

   一天,村中来了个乞食婆,并带着一男一女两个乞食仔。他们不仅身上恶臭,而且全身长着疥疮。白天,他们在村中乞食,晚上居住在村口桥头,晋十公看他们可怜,就让他们搬到家中住。  

  在晋十公家里,他们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样,一到吃饭时间,就大吃大喝起来,晚上还要选择洁净的床铺睡觉。晋十公也不与他们计较,让他们自由自在,不时还派人去服侍照顾他们,就这样住了十几天,吃点喝点倒不算什么,关键的是他们长着疥疮,晚上一抓,整床被子都沾满了脓血,第二天,被子就不能再睡了,拆洗的被子又很难晒干,他们三个乞丐被晋十公家的被子都睡光了。最后,晋十公不得不将自己的被子让他们睡,他仍一句怨言都没有,还请医生帮他们医好的疥疮。

  十几天后,他们要走了,晋十公送他们到村口桥头,突然,三个人同时跃入溪中,无影无踪。晋十公忙令人打捞,可是不足半人深的溪水中就是不见人影,却捞上二尾青鲤鱼,一尾红鲤鱼,还直冲晋十公直笑呢!至此,晋十公才明白这三乞丐是神仙,鲤鱼也是他们变的,忙焚香膜拜。原来,这是居住在“天马难寻”(今鲤鱼溪北面金龙峰)的“杨”、“柳”、“倪”三位仙姑化装考验晋十公的。  

  从此,鲤鱼便能在溪中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越养越多。村人也对溪中的神鱼,敬若神明,村尾那座桥就叫仙桥头,桥下那个潭就叫仙姑潭。

   淳朴的爱鱼之风,又诞生了许多有关鲤鱼的神话传说,那是善良村人的美好祝愿,那端庄“鲤鱼仙姑”的笑容应和着郑锡繁公后人的会心一笑,荡漾在鱼尾滑动的波纹里;那枝缠根绕并结连理的“鸳鸯树”应是村小伙子与红鲤鱼姑娘忠贞不渝爱情的见证吧……这里的美好故事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诉也诉不完,正如人们说的那样,美丽的风景总伴着美丽的传说。
http://s8/bmiddle/4dd44e55x7ec8a7dc5c17&690

  去看鲤鱼溪,要先走过狭长的明清古街。这街古时是闽东通往闽北的要道,所以沿街多商铺。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只剩老人和小孩,守着一片小店,卖些光饼糕点,供游客饲鱼取乐。

    这里面有从宋代以来延续的传统文化故事,也有中国东南沿海古村落独有的生活方式展现。除了溪流、鲤鱼等自然场景外,这里还有不少表现传统文化、古树、明清建筑的图,它们组合在一起,呈现的是一幅幽静的乡间生态画卷。
http://s10/bmiddle/4dd44e55x7eca4dc8d319&690
http://s2/bmiddle/4dd44e55x7ec8a2b811e1&690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则洞开祠堂大门,搬出家谱让村人翻阅查看。同时,演“社戏”三天。戏前,举村人共聚,商讨村中大事,形式较为隆重。

    戏台面向正殿。台前设四柱,两根半柱在中,两根全柱在旁,支撑单檐悬山屋顶;台后也设四柱,内两柱之间有屏风分割前后台,台右边连接看楼处搭一平台。

http://s10/bmiddle/4dd44e55x7ec94f3b2059&690
http://s8/bmiddle/4dd44e55x7ec8a32701e7&690

    建筑群及巷道空间格局保留较完整,古村落巷道空间自然而蜿蜒曲折,由鲤鱼溪两侧向四面伸展开来,四面连通,如同迷宫,有利于防贼消火,由此得名“七透巷”。郑氏祖先在八卦古村落建成后,根据天上的星座在巷道中确定了七处地表取水井,曰“七星井”,供日常洗漱、防火用水,可谓独具匠心。而这种阴阳乾坤的布局又增加了游览的内涵和神秘的气氛。

http://s4/bmiddle/4dd44e55x7eca347b1d93&690
http://s11/bmiddle/4dd44e55x7ec94d8bd98a&690
http://s15/bmiddle/4dd44e55x7ec94e246dce&690

    鲤鱼溪的魅力不仅在于神奇的鲤鱼溪和古寺庙、古祠堂等建筑,更在于古村落完整的八卦格局、古巷道空间和那些残破的带着历史积淀的土墙、石基。浦源集木雕、石雕、泥雕于一体的古民居及巷道空间格局保留较完整,独具地方特色。

    浦源村的祖先是由河南迁徙而来,带来了河洛民族文化、传统及建筑技术。在浦源村里,宋代、元代的古民居随处可见。800至1000年的古柳杉群、800年的古宗祠堂、800年的古廊桥、800年的古鱼冢、宋古驿道等,均以太极八卦理论布局,七星井能与天象相符,七透巷形如迷宫可防匪盗等严格的规格,造成其后世世代只能沿袭其风格,也因此很巧妙的保留了非常传统纯正的宋明风格。郑氏先人善用“洛书河图”,刻意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村落。若是从空中鸟瞰浦源旧村全貌,一个古式风水土圭原形惟妙惟俏的呈现在你的眼帘。
http://s10/bmiddle/4dd44e55x7ec94f781e89&690

位于浦源村东的月亮山南麓的古驿道上,立着一座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石牌坊,人称“孝子坊”。这座石牌坊是为褒扬郑氏先祖大雅公的孝行,由郑氏十九世孙郑慕蔡、郑敏斋,二十世孙郑廷直等呈请宁德县转报福建省长咨行内务部,民国七年(1918年)大总统黎元洪赐予“孝阙流芳”四字褒扬批建,于民国八年七月(19198月)动工修建,次年十一月十五日竣工落成。
http://s16/bmiddle/4dd44e55x7ec8a3f234ef&690

  到了鲤鱼溪,不能不去看看鲤鱼溪的“开山鼻祖”。位于溪畔的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由郑氏八世祖晋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一八一四年)重修,文革时遭到破坏,一九九六年大规模整修,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祠堂呈长方形,梁木石瓦古朴沉静,房屋结构巧妙,堂内由两处天井调节光线,明暗过渡自然。祠堂四壁供着众多郑氏祖先的牌位,新旧不一,有些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祖牌均为手工雕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底座图案为龙凤花叶,花纹细致美丽,堪称民间艺术精品。

    朝奉公劳作累了,在一椿树下小憩,梦见自己乘坐一巨舟,舟上从者无数,金银满舱。醒后,他认为这是个吉祥之梦,便告训子孙,今后郑氏宗祠一定要建在此地,而且要以椿树为桅帆,造如船形。平时,祭祖之日,他便在此树前立下香案,对河南的祖先默默祝福。http://s8/bmiddle/4dd44e55x7eca33352a77&690

       大门上“郑氏宗祠”四个字为坚幅,据说在古代只有皇帝国戚的宗祠才能这样建造,宗祠正厅供奉着北宋驸马郑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们夫人赵氏、吕氏塑像,左边是建祠及保护鲤鱼――郑晋十公及夫人塑像,右边是广行善事,最后归神郑九公塑像,两侧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如同“家谱”。龙头祖牌底座为“八仙过海”、“西游记”等各种木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工艺精巧,剔透玲珑。整个祠堂为三进式中国古典殿堂建筑,雕梁画栋。祠堂呈长方形,梁木石瓦古朴沉静,房屋结构巧妙,堂内由两处天井调节光线,明暗过渡自然。祠堂四壁供着众多郑氏祖先的牌位,均为手工雕刻,顶部为镂空龙头木刻,底座图案为龙凤花叶,花纹细致美丽,堪称民间艺术精品。祠中诸多匾额楹联,书法精湛,流金溢彩;还有林公古庙,内有九幅清代壁画,保护完好,颇有艺术价值。

http://s10/bmiddle/4dd44e55x7ec94ea29c29&690
http://s3/bmiddle/4dd44e55x7ec9530f8742&690
http://s8/bmiddle/4dd44e55x7ec9533d3fb7&690
http://s12/bmiddle/4dd44e55x7ec9537a4b0b&690

    宗祠里柱子上的楹联立意高远,用典准确,对仗工整,大多是歌颂先祖“忠”、“义”的,其书法精湛、流畅,教义深刻。这些大楹联都是整块檀木做成的,年代也颇为悠久。整个祠堂楹联与匾额互相呼应,互为补充,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个完整而感人的宗族故事,如“舍身救父不得谓之轻生,毁体瘵慈斯真能养大体",说的也是锡繁公舍身救父的故事。戏台上的一幅对联:“偶来顾曲聊遣闲情,试问登台谁称出色”带点人生真谛。侧门筑墙上一个字包含了“寿比南山”四个字,体现了中华文字高深的艺术力量。

    整个祠堂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你徜徉其中,定会被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所吸引,让你流连忘返。这座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当地“人文博物馆”,犹如一个沧桑的老人在鲤鱼溪旁见证着浦源人与鲤鱼800多年的历史。

http://s13/bmiddle/4dd44e55x7ec9554a28dc&690

http://s3/bmiddle/4dd44e55x7ec953c6aaf2&690

    此外,浦源古村落的居民建筑还传承了福建特有的土木结构,就地取材,并结合当地文化,形成了具有闽东独特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这类建筑非常适合当地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展现了地域传统建筑文化。

http://s13/bmiddle/4dd44e55x7ec8a78324c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