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茶的名称类别恐在数百种以上,大多都很人文,可以望名生意,引出很多美好的感觉来。可是,我第一次听到“铁观音”时,老实说我很难把它和茶联想在一起,我还以为是一件瓷器品。这主要在于我的孤陋寡闻——“铁观音”的由来有“王说”和“魏说”两种,各有相传,各有考证,时间也都在18世纪中前期,也都出自安溪的西坪乡,也都和它的形状似如观音,色泽如铁有关。然而,我至今还是觉得这些解读对“铁观音”的称谓还是有点牵强,作为一种饮品,我想它应该赋予更诗意的名字。
福鼎的大白茶中最好的上品茶,叫“绿雪芽”。茶乃万木之心,茶这种生于青山,长于幽谷,承受了雾霭清露,沐浴了山灵水秀的植物,才应该有这样的美名。
这是我对茶理解中最诗意的名字,一下子就让我喜欢上它。
林治先生写的《中国茶道》一书中,“和、清、静、怡、真”特别符合“绿雪芽”的风格,但你必须要有一颗持恒和淡然的心去品味它,才能获取真意。女人如茶,茶如女人,友人曾这样比拟过:岩茶像城堡里的女人,红茶如外国洋妞,铁观音像少妇,绿茶如山间走来的村姑,花茶如坐台小姐,普洱好似迟暮美人……那么白茶呢?
我是今年四月初到福鼎第一次品尝白茶。所用的茶器和喝其它工夫茶不同,和喝绿茶一样,只要是圆柱形的玻璃杯即可,开汤后芽尖向上条条挺立杯中,缓缓下沉,如春笋破土而出,色白如银芽,白毫闪光汤色清澈晶亮,浅杏黄色,蔚为壮观。一杯白茶在手,恍若有梵音飘过耳畔,目落清汤,心清神敛,意韵悠悠。
所以,我以为“绿雪芽”是遗落在仙山古庙里的小尼,所有的修行就为了获取茶道这五字真传:
“和”。白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均为纯天然,无污染,生长环境也是得天独厚,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喝白茶,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病抗病的作用,让身体各部分机能都能协调,体现了一种人自身的和谐。通过白茶与各方宾朋交流、对话,增进了解,融洽感情,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有如小尼恬然素俭的待客风格。
“清”。白茶可使人清爽、清纯、清新、清逸、清雅……茶的冲淡、恬淡、清淡,茶的平和、柔和、温和,有如小尼不为世俗而动的飘逸的身形。
“静”。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常品白茶,内在心性上澄明虚静、心境平和。有如小尼雍容大度、宽厚谦和的知性的美。
“怡”者和悦、泰然之意。在中国茶道中,“怡”是茶人在从事茶事过程中的身心享受。白茶如此优美素雅的外形,在冲泡的过程中,随着袅袅上升的白雾而变化的茶叶、茶水,会让你产生不同的遐想。你饮后细品,白茶那种浸润的淡淡清香,渗透到你的骨子里。有如小尼点燃轻缈的梵香。
“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白茶最真,毫无杂味,它缘于自然,永远是真香,真味,真性情,沸水也然清水也然,经过冲泡,它都能充分的将自己的内含物浸溢出来,就算是香散味淡人走茶凉的一刻,它依然还可以于静默中弥漫岁月溢出的欢乐与幸福,而留在唇齿间的甘甜则是最终的了悟与所得。有如小尼永远不泯的自然纯真的天性。

我之所以把“绿雪芽”称之为小尼,还源于它的身世之谜——关于它的一个“蓝姑女神与白茶始祖”的美丽传说。
明末清初学者、诗文家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
卓剑舟在《太姥山全志》中解释:“今呼为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这棵长于太姥山上具有奇异功效的白茶古树传说为蓝姑受南极仙翁指点所种。相传尧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兰为业,人称兰姑。那年山里麻疹流行,无数患儿夭折。一日夜里,兰姑受梦中南极仙翁指点,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白茶树,采下绿叶,晒干后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泡水喝。神奇的白茶终于战胜了疫魔。从此,兰姑精心培育这株仙茶,并教四周的乡亲一起种茶。兰姑羽化升天后,人们感其恩德,尊称她为太姥娘娘,太姥山也因此而得名。
福鼎白茶有着如此美丽的传说,且不说“绿雪芽”就是兰姑女子栽培种植出来的,就拿这株“绿雪芽”白茶隐匿在鸿雪洞几百年依然嫩叶繁茂春发清香,如此的神秘,倒真像是一个藏在高山庵堂里披着神秘面纱的小尼。
福建山海文化有个独特现象:海上求妈祖,山中拜太姥。太姥是“绿雪芽”的始祖,而“绿雪芽”又是白茶的始祖,所以白茶浸染这乐善好施、普济生灵的宗教气息。
鸿雪洞就在太姥娘娘居住的“一片瓦”旁边,那棵神秘而挺拔的白茶史祖“绿雪芽”至今依然隐匿在石缝高崖之中,尽蓄天地之真气,涵养百年之风华。“太姥绿雪芽”白茶,就如一位深居简出,然道行很深的小尼,折服了尘俗之人。一个老外曾告诉过我,在美国网站上还能浏览到
“太峔绿雪芽”的信息。
有件事更是让我对“太姥绿雪芽”心生敬畏。1983年春天我还在宁德,时任《福建文学》副总编的陈章武先生到了周宁,不小心得了风寒,一路上高烧不退。恰好那天来到太姥山,在“一片瓦”游览时面色苍白,虚汗淋漓,庙里的小尼见状赶紧泡上一壶采自鸿雪洞的“绿雪芽”,让章武先生当即喝下。休息了一会,大约过了半小时准备下山,章武先生站立起来,顿时面色红润,高烧已退去,全身感到清爽起来。章武心想这真是奇茶,比什么感冒药都灵验,从此对太姥山敬重有加。这次我们一起到了太姥山,他还是啧啧称奇,不断赞美白茶“绿雪芽”。
其实,福鼎白茶并不会让你初识惊奇,也许你还会觉得过于清淡无味;但它一定是越品越有味,越品越爱品,它的功效也是在静品间逐渐呈现出来,不仅有“麻疹茶”,“清火茶”“睡眠茶”的保健药用功效,还有“美容茶”,“旅行茶”(可以长时间冲泡不会因过浓苦涩),“伴侣茶”等妙处。在黑、绿、黄、红、青、白六大茶系中,白茶栽培时间最为悠久,早于绿茶2000年的历史,被称作“茶叶的活化石”,是历史名茶。其成品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白茶不杀青,最天然,最和蓄,茶氨酸含量最高,最鲜爽可口。
正值清明过后,我在天湖茶叶有限公司的制茶区接过林有希总经理冲泡的明前茶,看那些白毫银针的嫩芽一根根竖立起来,在渐成杏黄的清澈茶汤中翩跹起舞,心中无限温暖。热气氤氲中,一缕鲜香沁人心脾,顿感身心放松;恍惚间,竟似置身于一片莽林幽谷,感受自然界带来的静逸与清新,让第一次品尝白茶的我沉浸下来。再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其清爽素雅,温润甘香,滋味无穷。
今天,当我坐在家里客厅品饮白茶时,我总会记起那个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小尼,这个小尼端出的那一碗清新纯正 、毫香浓显的“绿雪芽”。
宋代兴化仙游人蔡襄在他的《和孙之翰谢寄茶》文中赞道: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守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津清。蔡襄乃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好茶如好色,用“云腴白”来形容白茶的娇嫩和鲜柔,确实精妙。
诗意的“绿雪芽”,它的诗意就蕴含在“和、清、静、怡、真”这五个字中,如果你到过太姥山的“一片瓦”,如果你拜访过“绿雪芽”祖树,你的眼前一定会飘过一袭青衣皂装的秀丽的身影,牵引你的生命款款走进诗意的“海上仙都”神茶的意境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