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廊桥系列五:廊桥文化

(2009-03-26 01:22:56)
标签:

廊桥

文化

民俗

分类: 散文

廊桥系列五:廊桥文化

                                          寿宁杨梅州廊桥)

   

     廊桥书写着世界桥梁史上伟大的奇迹,承载无数造桥人的大匠之梦。

    远瞻雄姿,近览胜景,凭栏听风,俯瞰清流 ,泗水回澜,群峰竞翠,山拥古镇,天做神桥,孕数百个秋果春菁,乘千万回天风云影。回归自然怡情山水快意人生莫过于此。有诗赋曰: 廊柱擎瓦接天光,翼翼楚楚邀云栖。两岸青山著本色,一溪碧水诉风流!

    能壮美百年以上的东西,一定是吸天光地气,吐纳自然真精,得天地钟灵之毓秀。

    福建——华夏系巨型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千百年来,古代木拱廊桥凝结着我国造桥工匠的汗水和智慧,变天堑为通途,连接了无数深山古道,是横亘在闽东峻岭崎岖的山峦中的艺术珍品,显示了中国古代桥梁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工匠留给世界人民的珍贵物质和文化财富,是山地人居历史传承的重要人类遗产。如今被发掘重现,这些古桥梁的精品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木拱廊桥梁上的文字记载和古桥碑记又为桥梁专家对桥的发展史和桥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依据。木拱廊桥申遗的优势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这些山地人居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丰富信息。 

    桥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桥梁,尤其是农耕时期建造的桥梁,既具有共性,也因文化习性与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各具鲜明的地域色彩。
    在古廊桥中,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交叉相叠,结构巧妙,犹如彩虹飞架深壑沟谷,其精致玲珑令人惊叹!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数量寥寥无几,被成为桥梁界的活化石。
    廊桥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功能完备,或以凿石为拱,或以架木为拱,或以平木置之,桥上一律搭盖廊屋,有的配以桥亭、楼阁,有的单檐或置重檐,一为保护木拱桥,延长其使用寿命,二为来往行人提供避雨休闲场所。桥屋的构造,面阔普遍四柱,进深间数有别。屋内梁架采用九檩穿斗式,中用五架梁,左右为单步梁。它们的建桥选址基本根据位置特点和需要,有的横跨在险滩绝壁之上,有的静卧于村落水尾及田野之间,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和谐相融。其中以木拱廊桥的构造最为科学,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数十根粗大圆木,科学利用力学原理,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型结构,虽无一钉一铆,却牢固异常。二是桥两端4根将军柱(也叫天门柱),从木拱架底垫木直通到廊屋顶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稳定了重心。三是桥面板上先铺箬叶,箬叶上铺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铺鹅卵石或香糕砖,具有通风、散气、防腐功效。造桥技术更是登峰造极,其“三折边”、“五折边”、“交叉木”的木撑拱构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设计既考虑功能的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感,科学、艺术价值极高,在研究我国桥梁史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不仅于此,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渊源,它是乡民集聚、宗教礼仪、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是闽东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物质体现,是这一地区社会生活的共同历史记忆——这里积淀和蕴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梦影。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认为,闽东北和浙西南可称为一个廊桥文化带,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提升其整体文化价值。在廊桥不断被发现、其价值不断被认识的过程中,两省的文物工作者渐成共识:廊桥传统的交通功能已逐渐丧失,周边环境也已发生巨大变化,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木拱廊桥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

    是啊,只要你仔细探寻,你就不难发现,每一座廊桥都拥有一个优美而动人的故事,反映了闽东特定区域的人文精神,千百年与廊桥共同锤炼而成的廊桥文化,奠定了闽东山民的人文精神的基石。

     屏南几脉水系都源于鹫峰山脉,除白水洋一脉来自闽北,其余都发端于境内高山。水系虽说源头不远,可水流湍急,击石飞花;岩高瀑壮,潭深隐蛟。这里也蛰伏着众多的廊桥。每一座桥都渗透着先人的生存哲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意味无穷的解读——

     “回村桥”:乡村的慈母胸怀坦露,乡村的事情村里解决,一家人关起门来说话。出村的游子走累了就回村,回到村里会有安宁日子。
    “惠风桥、迎风桥”:春情万种,春播一粒,秋收一斗,人勤春来早,走进这桥便是“惠风送来两岸青,迎风吐绿春色娇”的乡间景致。
    “广利桥、广福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粒瓜果两人对分,三人均切,东家有吃,西家不饿,广利、广福是乡村的和谐。
    “百祥桥、万安桥”:不求闻达,不求富胄,平安是福,祥和是乐,求一百的吉祥,道万万的平安。百祥、万安是乡村的愿望。
    “劝农桥、迎恩桥”:勤耕不忘本,苦读报君恩,要吃白米自种田,想穿紫袍耐三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乡村大吉大喜。
    还有金造桥、千乘桥、龙津桥……一座一碑,一桥一景,各具传说,各领风骚。
    寿宁地处闽浙边界,向称“两省之瓯脱”、“五界之门户”。境内山高岭长,溪流纵横。每当雨季,山洪引发,溪水暴涨,交通受阻,行人望洋兴叹。县民为化险为夷,以靖康南渡先民流传下来的精湛造桥技艺和本地丰富的林木资源,因地制宜,跨水架桥。于是,寿宁廊桥,便成为山邑的特色。在现存的十九座“贯木拱桥”中,桥堍均就地取材,以河卵石或块石垒砌,桥梁、桥柱、桥面及桥上的廊、亭、楼、阁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颗铁钉,纵横交错的杉木斜穿直套,上下吻合,结构精密,坚固耐久。在形式上,一般皆集桥、廊、亭或塔、楼、阁的建筑特点于一身,并饰以彩画。桥上往往设有两排固定的长凳,供行人停歇。这时,桥上的扇形或葫芦状的窗口,便是绝妙的取景框,桥梁上的书画作品自也成了谈资,而桥柱上的楹联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中有画,联中有诗,有的突出特定的风景,有的借物咏怀,有的颂建桥之功,有的写建桥之史。廊桥因楹联而增华,楹联因廊桥而远播,形成特有的廊联文化……
    写景的楹联,多采用园林艺术中的“借景”表现手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如“四面翠屏山色秀,一条碧玉水光寒”,是远借、近借;“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天”,是仰借、俯借;“槛外花香清剑气,桥中风韵播琴声”、“一水中流现明镜,两山对峙绚彩虹”(以上为杨梅洲桥联)、“两山旋绕凭中续,一水横关汇上流”(西浦岭兜溪桥)是邻借。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驰骋艺术的想象,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寿宁山区独有的山水形胜,秀丽风光,诗情画意融于一炉,可谓“物情所追,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尽哉,一切景物皆情语也”。
    咏怀的楹联,多用历史典故,用典精当,寓意深远。如“结室架长空,无事鲁贤问渡;彩虹牵两岸,奚顷郑相济人”(长濑溪桥联),上联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从楚国叶邑转蔡国途中,派门人子路问津的故事,下联写的是郑穆公姬兰之孙、郑国名相子产济民的史实。“境类升仙,驰骤应多题柱客;地符圯上,往来讵鲜授书人”(杨梅洲桥联)、“过客岂无题柱客;游人应有授书人”(长濑溪桥联),两联上联均叙述汉代文史学家司马相如因病被汉景帝免去武骑常侍之职,经临邛时,与卓文君结为夫妻,家徒四壁,卖酒为生。后外出求职,在升仙桥上题柱明志,不成功不重过此桥,不久以《子虚赋》、《上林赋》得汉武帝赏识,官至孝文园令的典故;下联则述说秦末张良,在秦灭韩后,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中,逃至下邳圯上,遇黄石公,桥下三捡黄鞋,得授《太公兵法》的传说。
    记事的楹联,多以白描的艺术手法叙述,言微旨远,语浅情深。有的从方便行人的角度写,如“游人不必频乘筏,过客何须劳问津”、“利济行人此后不闻民病涉,路通上国迄今喜见雁排连”、“上下列三桥且止且行皆利济,东西横一带或来或往悉康庄”;有的从捐建者的心志写,如“惠怀岂必乘舆客,素志只求王道平”;有的对行人的展望,如“成梁共籍仁人力,题柱应来志士车”……

    造一座桥,从动工到结束,要经过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溪祈佑、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路开走、上喜梁福礼、圆桥福礼等程序。这样的习俗代代相传,已成为工匠对乡俗依恋融为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化为他们所敬仰的一种文化图腾。其中的“祭溪祈佑”,是民间的一种信仰献祭仪式这种献祭仪式也成为了廊桥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我在一篇文献中看到一段有关的记述   
   祭溪旨在祈求龙王治水庇佑建桥功成。建造廊桥的祭溪仪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非常繁琐,解放后寿宁新建红军桥和杨溪头桥时都已删繁就简,已没有了太多的繁文缛节,祭师之职也由身穿淄衣的专业祭典主持先生转换成身着便衣的廊桥主墨师傅。
  大致过程为祭仪开始时全体福首与廊桥主墨师傅共同前往。首先净坛起头时科,用大红纸张在盛谷米的谷斗上制成神位置供桌上端,再摆上果盒、鲜蔬约12种以上菜肴和5盅红酒及5个盛放些许茶叶的茶杯,点燃红烛一对,燃放鞭炮一串,接着由廊桥主墨师傅点香三支做作辑样躬念“请符官通信口状”:
维中华国○○年岁次○○越祭日○○之良辰,今有福建省寿宁县建造○○○桥祈福首:○○○、○○○、○○○统合境人等情因于建造○○○桥祈,恭请东海广渊龙王、南海广济龙王、西海广润龙王、北海广泽龙王、五海广汉龙王、沙井圣井龙王、恭惟三井龙王、白双顶上二井龙王、甲章胜井龙王、钟龙胜井龙王、赤溪胜井龙王、兴龙胜井龙王、庐林胜井龙王、阳场胜井龙王、白湖胜井龙王、官井胜井龙王、长须胜井龙王、尽五海龙王、值年值月龙王、值日值时龙王、虚空过往奏遇神祈祭溪会上诸大高明下马安座欢茶酒。虔诚礼拜祭献祈求扼制洪水滥发,庇佑建桥期间风调雨顺,河川顺畅,福首大吉,架造平安。 
  念完上述邀文后,紧接着廊桥主墨师傅将香插入谷斗,作辑三下,随即口念火帝咒。接着举行祭拜龙王的三牲礼,用全猪、全羊和公鸡,选在桥墩位置,将牲畜宰杀,让牲血顺水流走,随后用猪头、羊头和全鸡添上供桌,并由廊桥主墨师傅三跪九叩拜口念祝文:恭维五海龙王、虚空过往奏遇神祈祭溪会上诸大高明暨本溪诸井龙王威灵显赫,福庇万姓,灵著一方,御灾捍患,主宰本溪顺畅,无洪涝,无暴雨,护佑架桥功成,两岸无灾。今逢择址动工之祈,谨献微莚,被祭之溪,从兹四时吉庆,万汇呈祥,敬陈醴酒,肃整冠裳,以妥以侑,是享,将伏祈降鉴来格来尝,神灵丕显,默佑无疆。
    礼毕,仪式即成,并燃放鞭炮动土开工。

    廊桥建造过程中有两次“上梁”的仪俗,一是“拱桥”的部分上“苗梁”,二是“桥厝”的部分上“喜梁”。    
    所谓上“苗梁”是指廊桥底拱结构基本建造完成,三节苗都已上好,在安放拱桥平苗中央一根大梁木时举行的仪式。而上“喜梁”则指桥厝内正中屋脊顶的一根梁木安放仪式。两次上梁拱桥与桥厝同一批师傅建造时,仪式均由主墨师傅主持,若分开建造时,“苗梁”仪式由主墨师傅主持,“喜梁”仪式由制桥厝的做木师傅主持。上梁仪式基本一致,均在众人相帮中,由师傅将一根早已精心挑选加工好的圆木安放到指定的中央位置,不钉不铆,不锤不凿,安放好谓之“梁”的大木后,在梁中间贴上用大红纸写成“上梁大吉”的梁批,以示吉利。“上梁”习俗看似简单,但却有不少繁琐情节。
    据廊桥孤匠郑多金介绍,挑选“梁木”绝非易事,他忆起当年师徒一班人在浙江泰顺县三滩造桥选“梁木”时的情形,访遍三滩人的南山,都未能找到如意的“苗梁”木,最终只得在其它山场选用了一棵围径约两人合抱的大松木来制作,结果廊桥建造过程几历风险,两次快完工时都被洪水冲毁,最后桥建成不久,又因水而毁,主墨师傅和村人都认为是“苗梁”木未能如意所致。由此可见,“梁木”挑选在建造廊桥当中既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情节,更是建造廊桥的主墨师傅和村人对诸神虔诚敬意的表露。民俗认为:一是物色梁木必须到南山(即桥南或村南)的山场;二是喜梁必须是杉木,要选择三株或两株同根、枝叶茂盛、笔直参天的“双胞胎”树,决不可选只有一根的独木;三是树龄要适中,不宜长不宜短,树形要从根到尾大小尽量一致。
    整个梁木采伐过程大致如下:选好梁木后,伐木时要择吉日,备香、烛、酒,并选择乡村中父母双全、三代同堂的“好命仔”为伐木工,砍伐时先由主墨师傅“开斧”,并念唱伐木经。师傅每唱一句砍一斧头,唱砍四斧后才由“好命仔”接着伐,且砍伐时要注意不能破坏同根树木或周边的树木,“梁木”伐倒时要朝向山的上方,砍倒的“梁木”要用树枝垫底,不能触地。随即量好尺寸,去其树枝,用截下的树尾悬挂于“梁木”中央,并给“梁木”披上红布,以示有头有尾、兴旺发达,尔后由两人抬回,一路上还要一人在前鸣放鞭炮,告知一路上行人要给“梁木”让道。抬“梁木”者要走露天道,不能经过任何房子的屋檐下,路上若遇“骑路亭”之类,抬梁者要想办法避开,更不能在亭内歇息,其意是“梁木”为整座桥梁至高无上的木材,不能居于其它木材之下。“梁木”抬回到桥址旁边空地后,要置于露天之下,两头平放在早已准备好的两个半人多高的三脚木桩(俗称木马)上,不可触地,不准晾晒衣物,不许女人从“梁木”上跨步而过或坐于木上。然后削去树皮将它晾干直到正式制作成“梁”为止。削去的树皮要全部弃河让水流走不得焚烧。梁木的置办,表示建桥工作的开始。
    几乎每一座廊桥都有自己的守护神(除了红军桥外),都设有神的牌位供人祭祀。供什么样得神一般按照当地明间的传统信仰或历史以来日积月累的崇信心理需求来选择祭祀对象。但也有个说法是和造桥时主墨人的梦有关。如:在屏南建造东南有名十五险桥之一的龙井桥,因这里壁立千仞,水来如龙喷洒,击石飞雾,入潭波涛汹涌,蛟龙翻腾,在龙井上架桥,十分惊险。好不容易把桥架上了,可桥屋上的檐板如何锯平,建桥师傅上了桥顶俯见深潭,即觉头晕目眩,无法开锯。好在有夜,夜有了梦,梦里又得观音菩萨开示,倒挂雨伞于两边,挡住视线,才得以完工。自然桥中神龛祀奉的也就是观音菩萨。还有说屏邑中有许多桥建成后,又受火灾和水犯,有的桥建成不久又被水冲走,乡村里的人犯了愁,诅天咒地,为什么这样与他们作对,天黑了就做起了梦,说这是山妖水怪作祟,要请路神明来才能镇服他们,确保这桥和这方人平安。五显灵通大帝法力无边,他们镇住东西南北中,各方妖怪,就供奉这路神吧!廊桥居水上,桥有灾劫,必定是水妖作孽,一定要请来北方司水的大神,如是左脚踏龟右脚踩蛇的真武大帝也就尊来镇桥。在寿宁,因地处偏僻,缺医少药,刚出生的婴儿夭折较多,而传说中的临水夫人在生前为民除害解厄降福的事迹中,具有专为孕妇和婴幼儿消灾祈福的法力,于是就供奉起了陈靖姑。等等这些,实际上体现了山民淳朴的宗教之风和对自然力的敬畏之心。

    廊桥是一本翻开的书卷,是读不尽的书。单单就那廊间七彩——壁画、碑石、牌匾、楹联、诗赋、廊桥吉祥文化现象和建桥组织与缘首就够你倾其一生精力研究不透。而我只能做掠影似地匆匆一瞥,挂一漏万地触及到廊桥的皮毛,我还远不能理解廊桥文化的真谛。但我怀揣一颗敬畏和景仰之心而来,为的是能离开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环境,越来越世俗化和沙漠化的人心。我抚摸廊柱的木质体温,留在柱上的斑斑点点刻写着岁月的沧桑,它们是那么祥和冷静,仿佛诉说在这清风洗刷的百年廊桥上可能遁去的文化残迹,依稀铭刻这豪气干云桥匠智慧的印记,在此,我可以全身心敞开来接受这番水土的甘泉雨露的润泽,给我一个洗心革面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