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SHAPE 2009年3月《要不要去整容?》

(2009-03-19 14:16:59)
标签:

夏东豪

你shape

整容

健康

分类: 网络报刊

你SHAPE <wbr>2009年3月《要不要去整容?》

 

第74页

你SHAPE <wbr>2009年3月《要不要去整容?》

第75页

你SHAPE <wbr>2009年3月《要不要去整容?》

第76页

你SHAPE <wbr>2009年3月《要不要去整容?》 

    说到整容,一些人无法接受,一些人可以接受,一些人死也不愿意去做,一些人持开放心态愿意去做,但事实上从结果而言,会对整容采取行动的,只分两种人。一种就是已经做整容或者还没做但正在准备,未来一定会做的人,另外一种就是以前没去做,未来也不会去做的人,不管他说他多同意,多接受,也等于是白说。从来宾的对话里其实可看出这种现象,许多人可能像女嘉宾一样,持接受的态度,但是如果问这些人他们为什么不去做,或者要他们一定去做,他们又会说没有必要,或者说这是他们的自由。所以这种的接受,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接受。

    很多人会认为,想要去整容的人,心理一定有问题。我只能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但是并不代表心理学就反对整容。因为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批判一个人,认为这人的心理不健康,那么,我可以说,除了一些得道的人,这全世界的人的心理都是不健康的,即使是成功人士,也可能是因为自卑(不想被别人瞧不起)、憎恨(想证明给某人看)、自私(为了赚钱,不顾他人死活)等多种理由而最终造成他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不出在整容的人心理健不健康,而在整容本身是不是一种唯一或最有效果的方法。但是在这里之前,的确要去挖掘并处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学注重的是“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举例来说,一个不会骑自行车而被同学嘲笑导致自卑及厌学的初中生,最“正确”的方法,是开导他不要自卑,即使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并不影响他的生活,但是在数个人开导无效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叫他骑会自行车,然后一切就好了。

    所以我建议要去整容的人要先评估自己的心理状况,看看是否能从心理上得到帮助而再做决定,但通常这并不容易,因为想要整容的人,一定有他自己坚持的想法,并不会主动求助于人,所以通常这种工作就落在整容医生上面,由他们来评估被整容者是否需要心理帮助,但这里唯一的隐忧就是,只要你愿意花钱,整容医生也会“尊重”你的权利,同意这是你的“自由”,而不去管心理层面的事情。

    另外,很多人就像对话中的嘉宾一样,会从一个人的外貌美丑去作为应该不应该整容的标准,不管是从“客观”的标准,还是从对自己的期望值作为标准,事实上这都是不够“客观”的。一方面认为应该同情丑的人,也怜悯社会对丑人的不公,但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如果这人实在长得太丑,真的应该可以去整容。其实就是这种思想,更加速了整容的推波助澜。当然不可否认的,丑的人自己要有健康的心态,但是真正难做到的是看待他们的人的心态。应该用“尊重”取代“同情”,其实这看似难但又没那么难,比方来说,一个你看惯的熟人,即使他的面貌不怎样,你也不会有“同情”的感觉,甚至如果他因此自暴自弃,你还会骂他,虽然他被骂,但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被正常的对待”。

    大家都明了每个嘉宾的意见只代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但是通常人们同样会犯下所谓心理学里的“一般化”作用,比如说“没有人”“大家都”“所有人”等等,所以大家有兴趣,下次可以观察与朋友间的对话,当他嘴里有这样的字眼出现时,代表这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对错,只是一个持有的观念。从这次的谈话中,你觉得谁是真正接受又有会整容的可能呢?你自己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