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平才是“就地高考”的本质

(2011-03-31 09:44:17)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公平才是“就地高考”的本质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8日表示,教育部对异地升学非常重视,鼓励和支持各地抓紧研究制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但需要明确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也就是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新京报329日)

 

上帝为我们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会关上另一扇门。“有望就地参加高考”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奋。但此“就地高考”并非我们期望的“就地高考”,“教育部门不赞同”高考移民,彻底给振奋的我们浇了一盆凉水。

 

虽然就地参加高考确实能够给进城务工子女提供一些便利。除了这点,对现行高考制度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对全国高考生设定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任何助益。做不到统一起跑线,哪怕不人为设置竞争壁垒也好啊。便利与公平相比显然算不了什么。本来,诸多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在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上已经处于劣势,高考选拔时只求与城市考生同一标准已经是吃了大亏。如果倾斜,理应偏向农村考生。结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已经劣势的群体劣上加劣。

 

有论者以“素质”维护这种倾斜——农村考生除了分数让城市考生难以望其项背外,综合素质则无法相比之类。如果诸多农村孩子也享受到被倾斜地区考生所占有的资源,还存在“素质”问题吗? “素质”确实很重要,决定“素质”的环境更重要。“素质论”者大概是有意无视这种完全倾斜的“素质”成长环境了。理所当然的,仅以“素质”评判考生,在目前情形下,算不上理想的标准。

 

实事求是的说,“分数”也要比“素质”更公平些(前面已经说了,这一点城市考生已经占了优势)。起码可以让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缩小一些。作为主管的教育部本应该努力杜绝这种不公平,或者说尽量缩小这种不公平,来保障更多群体的利益。现在倒好,彻底否定了人们的幻想,真正公平的高考选拔教育部是不赞成的。请问教育部,就地参加高考有多难?多张卷子多设几个考点而已!这要比一到高考时,考生、家长南来北往的奔波好得多。既然就地参加高考可以实现,全国统一的选拔标准又有多难?难在哪儿了?

 

所以说,教育部鼓励的“就地参加高考”并非我们想要的“就地参加高考”。无法保障公平的竞争,还要给公平竞争设置壁垒,教育部到底想干什么呢?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3/29/content_215451.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