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出戏都应有结局:或悲或喜
(2009-03-05 19:34:07)
标签:
事件真相猫猫公众李荞云南省杂谈 |
分类: 阅评 |
每出戏都应有结局:或悲或喜
“躲猫猫”这出大戏终于落幕,2月27日下午,云南省政府通报称,“躲猫猫”事件已基本查清,云南籍男子李荞明系看守所内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殴打致死。晋宁县公安局和看守所相关负责人以及当班民警分别受到撤职、记过等处理。
这样一出谎言与表演,真实与求证的大戏,随着云南省政府的调查报告出炉,终于纾缓了民众的情绪,围绕“躲猫猫”产生的诸多疑惑、困扰,也即将烟消云散。毫无疑问,公众质疑的价值,甚至说怀疑的合法性,都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怀疑有理!不是说每个怀疑都能证伪真相,而是说,只要涉及公共层面的事件,都应该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即确保公众的怀疑权。如果没有经得起怀疑与证实的所谓“真相”,可以确定,发布“真相”的部门,会下意识地将公众的怀疑拒之门外。
毋庸置疑的是,职能部门对事件真相的遮遮掩掩,既有不愿意为此事件中所折射出来的部门失职负责,又无形中鼓励着,甚至可以说是纵容着当事部门(或其他熟知内幕的部门)类似行为的再犯。媒体报道,就在三年前,一名叫李荣林的男子也在晋宁县看守所“突然死亡”,与李荞明一样,也死在了第9监室。事后,李荣林的家属得到公安机关支付的3万元的“安埋费”。当时警方和这次一样,在监控录像上“躲猫猫”,先说没有,再说有,只是每半个月会清洗一次。这次则是“监控设备损坏达半年之久”。自然也是没得看了。决定着整个事件真相的最关键环节“缺席”,何谈真相呢!如果三年前的“突然死亡”,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公众和当地政府还用得着在何谓真相的问题上,如此大张旗鼓吗?徒增社会运行成本不说,同时也加速了公众对当事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化。这次,如果没有公众对真相的寻求,会不会囚禁在晋宁县看守所内的“张荞明”又在“躲猫猫”时死亡?你能告诉我,并且给我个能够证明晋宁县看守所在押犯人不会突然死亡的理由?
可圈可点的是,云南省宣传部门主事官员在躲猫猫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真诚,与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促使想得不足够周到的网民调查团出现,继而再次引公众对此次事件的关注,这种关注,成为“躲猫猫”真相调查报告尽早出炉的加速剂。如果没有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这里更意指其身份作用)的主动性介入,所谓网络民意的压力,也不会有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让公众得到真相的力量。极有可能在过去一段时间后才能印证。虽然有网友表示,这不过是当地宣传部门一次不完美的“宣传”,甚至幸灾乐祸的嘲笑宣传部门的“弄巧成拙”。固有的僵化的成见,显然更无助事件真相的被公布。所有真相都这样,以虚假的诚意,以离真相千万里远的“真相”来迷惑公众、网民,几乎不可能。在网络中,几尽透明,根本不可能给你暗箱操作的机会,或者,在我看来这么蹩脚的“糊弄”网民的网民调查委员会,也不可能达到其目的。
很多公共事件,往往以无结局的方式,延展着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怀疑。真相就是这么难求。低层政府部门的失职渎职,更高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的“保护”,完成一个几乎无破绽的谎言编织起来的“真相”。这样,在公众获知真相后,往往会迁怒于更高级政府部门,当事政府部门反而成了被“遗忘”的,受损的则是编织谎言的更高级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形成一个真相与怀疑的“怪圈”,你越是说得“真”,公众越不太敢相信,甚至于政府部门一公布真相,就遭到广泛质疑。逻辑上几乎无法说通的问题处理模式,却得到了颇为广泛的应用,由此也就导致公众尤其是网友怀疑习惯的养成。“躲猫猫”中尽现“谎言”、“怀疑”这两个元素。这种“保护”行为,令人费解。是出于威权的家长式习惯——父母对子女的无原则的爱?还是因为真正的“真相”更容易戳穿一个体系的谎言?
客观地说,以破坏、毁灭为目的的真相寻求,在任何体制内不太可能实现。即使体制能够容忍对真相以这种方式的追寻。所以,或主政者,或公众、网民,对公共事件真相探究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即将这些事件孤立开来,公众、网民对事件的判断基于孤立的个案,而非针对所有层面,更高级政府部门也应该及早与当事部门划清关系——不是撇开责任那种,让当事职能部门孤立起来。看起来就是,一个限定的圆内探寻真相,真相才更容易浮出水面。我们也就更容易得到一些真相。有真相,或喜或悲,都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进步。显然要比我们所有人都苦苦等待着真相,要更能让我们找到有知情权的公民的感觉。
“躲猫猫”终结的是事件本身,它还原了真相。同时,它所引发的公众、网络民意与官方的互动,即使不去断定其历史意义,也完全可以肯定,由此带来的积极意义,真相与谎言的博弈,官方与民众的沟通,成就了“躲猫猫”事件的“双赢”。公众晓知了真相,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问责,政府公布了真相,也没有因真相引致骚乱。预知真相并能够得到真相的互动模式,无疑使得所有人更理性些——我们都知道,总要有答案给我们的。正如李荞明怎么死的,真相总要大白一样,我们知道。“躲猫猫”,于李家带来的疼痛而言,是个悲剧。于公众、网民或政府,是个正剧。希望悲剧还是少些,多些喜剧性的公共事件吧。但你知道的,能够引及公众目光的公共事件,悲剧成分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