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南方都市报报道,东莞1个体户获动产抵押贷款60万元。这是自去年10月《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实施后,东莞个体户中通过设备抵押获得贷款的第一例。市工商局有关人士称,这些变化无疑为东莞市众多的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福音,为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障资金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机会。
评:在信用体系尚待完善的状况下,政府部门出台风险较大,但给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了新机会的融资政策,于后者而言的确是个福音。当然,它也就要求工商部门在审核、确定贷款时更为严格,以最大程度规避银行的风险。
五一假期刚过,因未带59行的假期作业,8岁的三年级女生小英(化名)着实被吴老师用“成人拇指般粗”的棍子打了59下右手,该老师称,此举是杀鸡儆猴。
评:看来吴老师成语掌握得不错,但以此解释其行为,总让人感觉很别扭。学生既非鸡也非猴,何必非要杀彼儆此呢!中国还有个成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并非鼓励学生以这种方式来回报“善意”的老师。只是说,早就三令五申禁止“体罚”学生的教育部门,也应该杀一杀吴老师这只“鸡”,来儆一儆“猴”,来防止更多学生受到更多伤害。
东莞时报报道,东莞晶城楼盘50人集体退房事件遭报纸曝光,开发商疯狂购买当天报纸,晶城开发商称:我们买报纸,又不是没给钱。不少读者表示,这种试图掩盖真相传播的行为实在不明智。
评:心里无闲事,不怕鬼叫门。晶城开发商寄望于制止消息传播来掩盖真相说明他们心中是有鬼的。结果也会事与愿违。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禁止的东西,越会激起公众的兴趣。原本不知道(或没在意)这个新闻的公众会以更反面的印记更清楚地记住,免不了还会以嘲笑的态度向更多人介绍这个新闻。“受众”会更大,得不偿失也!
广州日报报道,为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问题,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项重要内容的“农家书屋”,在望牛墩镇已建成4家,每家书屋月借阅量都几乎过千人次。一“农家书屋”管理员介绍,一般是晚上放学多人一点,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学生。
评:学生成了“农家书屋”的主要“顾客”,真是诡异。本为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农民怎么那么少呢?农民没有读书热情?或是没有适合农民读的书?这样的“农家书屋”有点名不副实。不要误会,我可不是说学生到农家书屋借书不恰当,而是要提醒“农家书屋”管理部门不要因过千人次的阅读量窃喜,“农家书屋”存在的本来在于服务农民,如何让它起到实质性作用,还真是需要主管部门迫切解决的问题。让“农家书屋”真正服务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