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2009-06-17 15:32:17)
标签:

休闲

皖西

三河古镇老街

杂谈

 

    此第三回也。

 

    还是先荡点儿背景资料吧:

 

    三河镇位于肥西县南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丰乐河、杭埠河在此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公里入巢湖。北距合肥40公里,距上派镇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

 

    三河镇具有典型的水乡古镇风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清《安徽通志》)。街道沿河两岸曲折伸展,总长约3公里。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街心铺青石板,古朴雅致,但较狭窄。70年代,在中街、南街铺筑水泥路面5800平方米,拓宽改建了部分街道。1985年在南街修复一条古街道,又在镇北杨婆圩内新建一条新街。

 

    唐宋以后,三河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兴筑圩田,绵延数十里,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镇很早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据1933年统计:三河港年平均输出大米100万石,为巢湖各港之冠。此外,舒城西山所产竹木柴炭等林产山货顺杭埠河而下,在此集散。来自下江(上海、南京)的日用百货也由此批发,流向乡间,使三河成为巢湖西岸和大别山东麓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清光绪《舒城县志》记载:“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1938年夏,日军侵占三河86天,烧杀抢掠,对三河镇摧残极大。后来日军在抗日军民打击下退出三河,合肥、芜湖等沦陷区居民大量涌入,三河人口达七、八万人,日夜开市,形成畸形“繁华”,号称“小南京”。1945年抗战胜利后,沦陷区居民回到原地。1946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在三河征集军粮;加之通货膨胀,三河商业遭受沉重打击,日渐萧条。1949年1月解放后始重新发展。据1950年调查统计:全镇有各种行店1067家。


    三河镇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时期,即为吴、楚两国交争之地。《左传·昭公五年》“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时,此地为战略要地,发生多次大战。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余艘,建立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屯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庐州。1858年11月(咸丰八年十月),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曾国藩弟曾国华等清军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文物古迹:旧有鹊亭、大王庙、铁佛寺、李忠武公(李续宾)祠、万年台等,今已不存。现存除几条古街道外,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城隍庙、古碑、三县桥等。1951年,三河镇出土太平军铜炮两尊,现存南京太平天国展览馆。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游三河古镇老街,是顶着烈日出行的。

似乎每次进入一些古镇啥的都要先过石拱桥。哈哈,此次也不能免俗呀!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刚进老街口,有碑亭翼然。读了内容,够民俗的。

“拉拉拽拽”——啥意思呢?好客?年轻男女表示亲热?大伙和导游揣摩了好一会儿。哈!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走在老街的阴凉处,蛮舒服滴!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狗狗趴在石板上——贪凉啊。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老街里的商户人家,有好多进的院子,规模不小。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侍候客人啦!——蜡像挺逼真滴。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商户在讨价还价?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院子里第一次见到了芦荟花——

芦荟是见过的,可开花的芦荟还是第一次见。收相机里了。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老街上的中和祥旧址,旁边就是卖麻饼子的铺子。老妈是安徽人,买一些给她老人家怀旧去。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柜台里的麻饼子——提个一大兜。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这是古镇的最高建筑,7层——胜造七级浮屠之意也!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古镇鸟瞰。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7层塔里每一层都罗列了不少好东西,啥漆器呀,瓷器呀琳琅满目的呢。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店铺林立,我们边晃悠,边东看西看的,倒也闲适。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边做边卖——孔明在的话不愁扇子用鸟!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一人巷,隔壁有乾坤呀!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隔壁就是杨振宁故居——荡点背景吧。

 

杨振宁是合肥人,其舅舅家在三河。杨振宁于1922年生于合肥,幼时曾随母亲罗孟华来三河。青少年时,杨振宁随父在外读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自北平回合肥避难,杨振宁借读于合肥庐州中学高一年级。开学不久,为避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学校迁往三河镇(约在11月上旬),杨振宁因随同到三河学习一段时间。1938年1月,杨随父去昆明西南联大。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杨氏故居里的“杏园”。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他老人家住过的屋子。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院子深处,老艺人在制作剪纸作品呢。

 

皖西采风记之三河老街

古镇的戏台上在演当地的地方戏——小庐剧呢。

 

我们在咿咿呀呀的戏声里离开了三河古镇。

三个小时后,已经在南京了。晚上豪雨如注,“双休”就这么过去了。

 

下回出行是啥时候哩?

我们很期待——

 

多谢观赏,等您顶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