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豆的陷落(续三)

(2008-01-15 12:03:27)
标签:

大豆的陷落

粮食

农经

财经

 
    记得哪一年布什总统访华吧,对中国领导人照面就谈大豆贸易问题,让国人颇为诧异。
    小小的大豆,也能跻身于大国间的国事话题?
    后来,在来自美国的许多报道中读到过“国家利益”这个词汇。美国豆农的利益,当然也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一个方面。
    人家,是事无巨细,为“国家利益”而奔波呢不是?
    1996年,美国开始实施《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该法案对美国大豆生产具有长期的影响。
    1996年的农业法案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改变原来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实施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即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二是增加了农民的种植自由度和弹性种植面积。
    这一系列使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更为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政策,也使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更为易变且富于弹性。
    我关注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十来年,最切身的感受是,美国的经济体系,就像是一部庞大的,齿轮咬齿轮的,严丝合缝的机器。
    从政府部门(美国农业部USDA),金融体系(美元),信息咨询体系(USDA报告),价格体系(芝加哥交易所CBOT)乃至各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等,是如此的配合默契而又富于效率。
    在中国,美国,南美的三者博弈中,美国对南美的策略是在生产环节渗透钳制;对中国的策略是在加工环节渗透钳制。
    控制了南美的生产环节,就是控制了全球的大豆供应;控制了中国的压榨加工业,就是控制了中国的进口。
    让我们回溯到2004年以前…
    2003年年中,国内正从“萨斯”的阴影中走出。国内经济开始从阶段性低迷里走出,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从500美分逐级上涨,到了十月份美国大豆上市,价格已经上窜到800美分以上。
    在芝加哥大豆30年图表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豆价格就徘徊在500到1000美分之间。大体可以划分出这样几个区间。500到600美分是低价区;600到800美分是中价区,800美分以上是高价区。
    国内众多的大豆压榨企业,为争夺加工原材料,开始陆续加入到对美国大豆的采购大军之中。
    中国的大豆压榨加工业正处于大肆扩张之中,只要你建厂,就不怕你不买豆子,就不怕你不在CBOT点价,这是傻瓜都能看到的事实。
    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像一群不谙世事的孩童,捧着一把把钞票,来到了到处都站满流氓的大街上”。
    中国企业买的船期是明牌;中国企业的点价也是明牌。
    美国基金经理口含雪茄,边得意的推高着期货价格,边在电话里夸大着“中国买盘”的力量。
    因为,这符合“国家利益”。
    到了2004年4月份,美国的大豆出口季节已经过去,南美大豆即将上市的现实压力和对北半球即将提高播种面积的合理预期,使得CBOT大豆价格在1064美分突然转向,飞流直下,开始了直至2006年年末的漫漫熊途。
    一大批“中国买盘”被撂在了山巅上。
    起初,一些大豆压榨企业为度过难关还企图制定所谓的“价格联盟”。
    但,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本来就是一盘散沙,此时,他们更像是一群迷途的羔羊,任人宰割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洗牌,洗牌,洗牌。
    从大豆压榨加工业到饲料业乃至国内的豆农,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震的余波在逐级扩散。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