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适应与活血化瘀治则关系研究动态
(2009-11-06 20:52:12)
标签:
健康 |
1 缺血预适应的机制研究
1.1
内源性保护的作用机制:涉及诱因、触发、信号通路及效应等多个方面。反复短暂的缺血(预处理)将引起某些内源性介质的释放通过GI蛋白与细胞膜受体或膜通道相偶联,经PKC等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的传导,引起某些蛋白或酶的表达与激活,产生细胞保护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触发物质-中介物质-效应物质”途径。IP保护作用的诱因包括缺血、缺氧、起搏、热预适应及外源性药物等,而内源性保护物质主要分为前述的触发物质、中介物质和效应物质三个部分。目前认为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有以下几种。
1.1.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短暂缺血后,iNOS激活生成NO,NO与再灌注产生的活性氧成分(ROS)生成氧化亚硝酸盐,然后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引起iNOS基因转录。
1.1.2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有很强的抗应激、稳定细胞膜、维护细胞钙稳态、清除氧自由基等功能,且具有可诱导性。外源性给予MT或诱导内源性MT产生可减轻多种心血管损伤。
1.1.3 热休克蛋白(HSP):应激因素可使
HSP基因激活,HSP表达增加,以提高组织对随后刺激的耐受性。HSP在多种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增加与心肌IP所致的延迟保护作用密切相关,而心肌HSP的含量与持续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能力呈直接相关。
前一篇: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进展
后一篇:中国人猝死的病因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