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血预适应与活血化瘀治则关系研究动态

(2009-11-06 20:52:12)
标签:

健康

 

 1986年Murry等首先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概念,观察到1次或反复短暂缺血可使心肌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得到保护,即心肌对随后发生的长时间缺血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延缓心肌细胞死亡的速度。IP有早期保护和延迟保护两种,早期保护指缺血1~4次、每次2~10min的刺激,数分钟内产生保护效应(可以发生在缺血后数分钟,并可持续2~3h);延迟保护指在早期IP消失,即缺血后24h后再度发生的保护效应,可持续3~4d,故又称为“第二窗口”保护。IP保护缺血心肌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减少心肌梗死范围。IP比药物具有更为强大的心肌保护效应,能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等。除缺血外,辐射、化学等损伤亦可引起机体普遍的适应现象,某些药物也能够引发预适应,可模拟或增强细胞的抗损伤能力。该机制打破了人们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传统认识,从对细胞直接保护的研究转向对内源性保护机制的重视。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超载,消耗能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并且出现细胞凋亡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心肌细胞损害。IP可以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拮抗作用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1 缺血预适应的机制研究
1.1 内源性保护的作用机制:涉及诱因、触发、信号通路及效应等多个方面。反复短暂的缺血(预处理)将引起某些内源性介质的释放通过GI蛋白与细胞膜受体或膜通道相偶联,经PKC等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的传导,引起某些蛋白或酶的表达与激活,产生细胞保护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触发物质-中介物质-效应物质”途径。IP保护作用的诱因包括缺血、缺氧、起搏、热预适应及外源性药物等,而内源性保护物质主要分为前述的触发物质、中介物质和效应物质三个部分。目前认为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有以下几种。
1.1.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短暂缺血后,iNOS激活生成NO,NO与再灌注产生的活性氧成分(ROS)生成氧化亚硝酸盐,然后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引起iNOS基因转录。
1.1.2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有很强的抗应激、稳定细胞膜、维护细胞钙稳态、清除氧自由基等功能,且具有可诱导性。外源性给予MT或诱导内源性MT产生可减轻多种心血管损伤。
1.1.3 热休克蛋白(HSP):应激因素可使 HSP基因激活,HSP表达增加,以提高组织对随后刺激的耐受性。HSP在多种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增加与心肌IP所致的延迟保护作用密切相关,而心肌HSP的含量与持续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能力呈直接相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