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世纪40年代,心电图病理性Q波就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肌梗死部位的判断,然而其是以尸检和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的。
关键词:心肌梗死 心电图 影像学 陈琪
自20世纪40年代,心电图病理性Q波就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肌梗死部位的判断,然而其是以尸检和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的。目前,心脏核磁延迟强化显像技术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显示患者在体情况下心肌梗死的部位[1],以此为依据的左室心肌梗死定位及分类应更为精确。2006年,西班牙学者Antoni Bayes等[2]代表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lter and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graphy, ISHNE)发表共识,建议在统一的影像学左室分区基础上,按心脏核磁显示的梗死部位将左室心肌梗死命名为7种类型,并总结每种类型梗死出现病理性Q波的对应导联及梗死相关冠脉。近期,作者又发表数篇文章[3~5],对此专题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的一些新观点与临床习用多年的传统分类法有所不同,本文对此加以简介。
1 左室分区
心肌梗死的定位建立在左室分区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左室分区是通过临床病理(尸检)、动物实验或超声影像制定的。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影像学(心脏核磁、CT、心肌核素扫描及超声等)统一左室分区[6]是以在体情况下心脏的真实影像为基础的。
1.1 左室分区的依据
左室呈圆锥形,其纵轴方向(从二尖瓣至心尖部)指向左前下,这种倾斜的方位与人体的额面、横面均形成一定的角度,因而从这两个切面进行左室分区并不准确。以往的左室分区是从前面(人体额面)观察左室,而目前核磁影像学取人体的横轴切面显示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取左室的纵轴和横轴切面显示左室影像(图1),并借助解剖学标志对左室进行分区。
http://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9515165650522.jpg
图1 人体心脏核磁影像及切面示意图
A.水平面影像显示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及毗邻关系;B.左室的长轴切面影像,A、M、B线沿心脏长轴方向将左室壁分为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
1.2 影像学的统一左室分区
以往,不同的影像检查采用不同的左室分区,如心脏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曾采取20和16分区法[7]等,曾经给临床应用与研究带来不便。为统一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左室分区法,2002年AHA建议采用统一的标准左室切面,将左室分为17区,17区法最符合心脏的解剖结构,与临床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等应用的方法也最为接近[6]。
1.2.1 左室标准切面
取二尖瓣中心点和心尖部的连线作为左室长轴,水平面长轴显示4腔心,矢状面长轴显示2腔心,二尖瓣至腱索附着起点称为基底部,腱索附着起点和终点之间为中部,腱索附着终点至心尖称心尖部,没有心腔的心尖部称心尖。上述3部分占左室总体积的比例大致相等,分别为35%,35%和30%。短轴切面取垂直于矢状面长轴的切面(图2)。
文章来源: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tabloid/2009/05/temp_29746.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