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心尖球形综合征临床研究现状
(2008-11-17 16:50:54)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
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
左心室造影检查
心电图改变
心肌酶升高 左心室心尖球形综合征
【摘要】1990年日本学者Hikan
Sato在日本发现并描述了一个新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伴有胸痛的一过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心电图改变和轻度心肌酶升高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形状类似烧瓶圆底和窄的瓶颈,形状很像日本用来捕捉墨鱼的瓶子。因此,Sato教授将其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近年来,对该综合征有多种命名,包括左心室心尖球形综合征(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LVABS)、可逆性应激性心肌病、破碎心脏综合征和应激诱发心肌顿抑等。由于LVABS在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从而使用不必要的并且有致命性危险的治疗措施。对于了解该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如何及时的识别该综合征和我国对该综合征应该进行那些研究,目前尤显重要。
1 正在研究中的发病机制和诱因
1.1
短暂微循环障碍
Meimoun等对连续入选的12例符合LVABS诊断标准的患者[11例女性,平均(68±10岁)]进行研究,发现该综合征急性期伴有短暂微循环障碍,与此时相比,发病后25 d患者左前降支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从2.2增至2.9,16节段左室壁运动积分则由31.0降至16.5,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作者认为,微循环障碍在LVABS的急性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Meimoun等对连续入选的12例符合LVABS诊断标准的患者[11例女性,平均(68±10岁)]进行研究,发现该综合征急性期伴有短暂微循环障碍,与此时相比,发病后25 d患者左前降支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从2.2增至2.9,16节段左室壁运动积分则由31.0降至16.5,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作者认为,微循环障碍在LVABS的急性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应激
被诊断为LVABS的患者其经典的描述是在症状发生前即刻有应激事件,包括情感刺激、激烈运动或精神生理应激。Wittstein等在对19例 LVABS患者的综述中所列出的应激因素包括亲属亡故、车祸、惊喜聚会、激烈争吵、法庭出庭和经历武装抢劫等。在上述突然情感应激后发生的左心室功能不全的19例患者中,发现他们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和与应激相关的神经肽类水平显著超出生理上限,甚至高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这些物质血浆水平数倍。 Parodi等的研究中,305例胸痛伴ST段抬高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女性中,12%属于LVABS。肌酸激酶同功酶MB峰值(P<0.05)和发病前应激事件(P<0.05)是LVABS独立预测因素。
被诊断为LVABS的患者其经典的描述是在症状发生前即刻有应激事件,包括情感刺激、激烈运动或精神生理应激。Wittstein等在对19例 LVABS患者的综述中所列出的应激因素包括亲属亡故、车祸、惊喜聚会、激烈争吵、法庭出庭和经历武装抢劫等。在上述突然情感应激后发生的左心室功能不全的19例患者中,发现他们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和与应激相关的神经肽类水平显著超出生理上限,甚至高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这些物质血浆水平数倍。 Parodi等的研究中,305例胸痛伴ST段抬高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女性中,12%属于LVABS。肌酸激酶同功酶MB峰值(P<0.05)和发病前应激事件(P<0.05)是LVABS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