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焰教授谈:导管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多形室速取得突破

(2008-01-15 10:29:16)
标签:

健康

 文章来自:心血管网http://www.365heart.com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的心肌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不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表现为进行性的心肌细胞为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右心室发生扩大、变薄等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晚期还可累及左心室,导致心功能衰竭。尽管此病的诊断主要建立在其右心室的病理学异常基础之上,但其最主要的临床意义是可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平均每个患者有两种以上形态的室速)甚至心室颤动,因此是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约占35岁以下人群猝死的20%。
      在治疗方面,一直以来只能采用姑息性的措施,亦即植入ICD后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索他洛尔)以预防ARVC室速所致的猝死。然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ARVC患者所面临的严酷现实是无法承受ICD植入疗法,这既有经济因素,更有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的原因。即使是植入了ICD的患者,国外的文献表明,在植入ICD后6-7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发生电极失效。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一旦发生电极失效导致无法更换ICD,必然会给医患双方带来较大的困扰。
      ARVC患者由于其先天遗传性并且发病较早,其患者在相当程度上既有“无辜性”,对ICD这样的姑息性治疗显然也缺乏足够的经济和精神承受力。对于一个典型的30岁以下的ARVC伴高危室速的患者,ICD+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一疗法对患者经济、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能否将导管消融做为ARVC室速的一线治疗显然值得探索。
      事实上,阻碍对ARVC室速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主要障碍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ARVC室速病理认识的局限性。主流的观点认为此病具有进行性发展的特性,因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