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心悸、气短33年,心前区不适13年,加重3年。患者于1973年始感心悸,跑步或洗衣服时感气短,未诊治。1985年妊娠时感心悸、气短明显。1989年4月曾测血压为90/64mmHg;心电图示I,
aVL,V5,V6 ST段轻度压低,V5,V6 T波双向, II, aVF
T波平坦,超声心动图3次示“左房40mm,心室大小正常范围,左室舒张期内径和收缩期内径分别为45mm和30mm,左室舒张功能受损,E/A<1”。1993年起出现心前区不适或胸痛,于劳累、饱食、情绪激动后出现,每次持续数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每年发作数次,心电图示I、II、avL、V4-6
ST段压低,V5、V6T波倒置,I、II、avF、V4双向。
1994年心电图示“P波增宽切迹”
;超声心动图示“左房39mm,左室舒张期内径和收缩期内径分别为51mm和35mm左室舒张功能受损,E/A<1,左室射血分数61%”1995年心悸明显,自觉心跳间隙,登3层楼感气短明显,T波低平。
1997年11月平板运动试验负荷心肌核素显像示“左室心尖血流灌注明显减低”,
诊断“冠心病”,予阿司匹林和消心痛治疗,效果不佳,心前区不适反复发作,伴憋气。
于2000年2月14日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为45mm,左室舒张期内径和收缩期内径分别为50mm和38mm,
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左室舒张功能受损,E/A<1”
。左房大、左室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及收缩功能下降”,诊断为“限制性心肌病”
。
行Holter:可见多源性、多形性、间位性室早、成对室早,共2387次,少数房早,持续ST-T波改变,室内传导阻滞。行心导管检查和左室造影示左室前壁运动减低,左室后基底部瘤样膨出,测压:左室100/15mmHg,肺动脉40/5mmHg,右室39/7mmHg,右室造影大致正常。予倍他乐克渐加量至25mg,
2次/d,开搏通渐加量至12.5mg,
2次/d。2001年8月换用卡维地洛渐加量至12.5mg,
2次/d,2002年患者气短加重,加用氢氯噻嗪和地高辛,开搏通换用雅施达。后多次超声心动图示左右房、左室增大、左室收缩功能普遍减低,LVEF34-38%,诊为“扩张性心肌病”;2003年起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受限,平地行走300米或上半层楼即出现胸闷、气短,伴咳嗽,偶呈白色泡沫痰。后多次在我院调整药物治疗,规律服用雅施达、地高辛、达利全、缓释钾、速尿、螺内酯、双氢克尿噻、华法林抗凝治疗。
2004年9月因心悸、胸闷、憋气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超声心动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