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年人多病因心力衰竭的初步探讨

(2010-10-08 20:04:36)
标签:

健康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工业化国家,绝大多数心衰发生在老年人群。心衰是过去20 年来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心衰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4%~2%, 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多, 由于全球人口老化的进展, 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同, 经过年龄调整后心衰病死率正在增高。在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亦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而升高。有研究表明,我国35~44、45~54、55~64和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4%、1.0%、1.3%和1.3%。因此,可以预料,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我国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数将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与心衰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非常复杂。多种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病等是引起心衰的常见原因。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其他因素亦与心衰的发生以及发展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易感性、肥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睡眠呼吸障碍、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律失常、过量饮酒等。我们将这些与心衰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统称为心衰的广义病因。
    病因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学科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及观察对象水平(亚临床、临床、群体)的不同,对病因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早期人们常按单病因说解释疾病的原因,但随着对病因知识的积累,认识到多种慢性病或非传染病,甚至于急性疾病和传染病的病因也并不都是单一的,逐步形成了“多病因说”。
    多病因对机体的作用,可以是分别作用均可发病,也可以是这些因素联合作用才能发病,也可能相继作用才能发病,或者还可有其他作用方式。现代流行病学从群体观点出发,认为当其他因素在某人群中不变时,某因素在该人群中增加或减少后,某病在该人群中的发生也增加或减少,则该因素可以被认为该疾病的病因。从流行病学观点,有四类因素在疾病病因中起作用。它们包括:(1)易患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2)诱发因素(enabling factors);(3)速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s);(4)加强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
    多种病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interaction)。当两种或多种病因共同起作用时,其作用大小可类似这几种病因分别作用的相加,但更常见的是高于这几种病因分别作用的相加。
    根据上述病因的概念,我们将心衰的病因归纳为二类:一类为可直接损伤心肌,导致心衰的基本病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等;另一类为在心衰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合并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睡眠呼吸障碍、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律失常等。
    老化本身是心衰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Framingham心脏研究资料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心衰死亡率增加27%,而女性则增加61%。其他的研究亦得出类似的结果。与老龄化相关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如下:(1)随老化过程出现的心肌细胞数目减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肌细胞数目每年约减少5%;(2)左室肥厚,间质细胞增殖,淀粉样物质沉积;心室顺应性下降,舒张功能受限;(3)心脏瓣膜(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和纤维变性,造成狭窄和关闭不全。(4)窦房结细胞部分丧失,代之以纤维样组织,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5)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弹力纤维减少,中央与外周动脉僵硬度增加,使心脏负荷增加。(6)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冠脉改变,冠脉储备力下降,心肌缺血改变,在无冠心病情况下出现心脏舒张功能障碍。
    遗传因素在心衰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基因的多态性与心衰的发生相关。例如,在非裔美国人中,a2Cdel322-325纯合子者,其患心衰的风险增加5倍,若同时携带b1Arg389,则风险高至10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多态性亦与左室重塑的风险增加有关。
    多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心衰。

文章来源:  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     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339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