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五”期间我国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策略

(2009-03-31 12:10:40)
标签:

健康


关键词:19届长城会精彩回顾

    肺动脉高压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一组临床常见、多发、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

    国外肺动脉高压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包括肺动脉高压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已成为肺动脉高压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国内肺动脉高压的研究相当滞后,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不足,基础和临床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状况,近年来我国在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方面已做出不少努力。
   
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题——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的研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的研究”旨在规范我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方法,为建立我国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该课题设立了8个子课题,包括:
    1.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
    2.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
    3.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及代谢评价的临床应用研究;
    4.他汀类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多中心临床研究;
    5.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多中心临床研究;
    6.伊洛前列素治疗肺动脉高压多中心临床研究;
    7.特发性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遗传基因学研究;
    8.特发性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炎症机制研究。
    该“十一五”课题在全国25省市自治区52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展顺利。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将提高我国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肺动脉高压临床治疗面临的困境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使针对PAH发病机制的新的药物治疗获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外多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药近年来已经研制成功,并获得了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循证医学证据。2004年美国ACCP和欧洲ESC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分别制定了指南。这些指南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肺动脉高压的防诊治的认识与了解,鼓舞了人们战胜肺动脉高压疾病的信心。但是近期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尽管积极应用目前被批准应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三类药物(前列环素衍生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并能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功能分级,但这些指标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这些治疗取得的效果有一定的争议。更重要的是,meta分析显示,积极治疗并未增加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运动耐量、6min步行试验的改善与生存率之间并不相关。而且,大约有一半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6min步行距离仍然低于400~450m,WHO功能分级依然是III-IV级,mPAP仍然50~55mmHg。此外,由于新药的昂贵价格,我国绝大部分肺动脉高压患者并不能获益。
    出现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仍然不能完全阐明导致肺血管收缩、增殖以及闭塞的基因和蛋白表现型的分子机制,只有更深入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才能在治疗上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上述困境提示今后肺动脉高压领域的发展趋势是:
3.1  临床试验终点
    临床试验研究需要更客观及可信的评价终点指标。心功能分级、Borg呼吸困难指数、6min步行距离都较主观,易被各种因素影响无法理想的标准化。Stuart Rich推荐把生存率做为主要终点,但其可行性仍需探索。除了改善临床试验终点,试验的持续时间也要改进。
3.2  新的治疗药物研发
    相比较于扩血管治疗,针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如分子再生,抗增殖,促细胞凋亡等的治疗策略更可能缓解和逆转肺动脉高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