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先心病自然或术后的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实际上它可并发于任何类型畸形,而且是成人先心病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约50%成人先心病患者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会逐渐增加,而且室上性心律失常比室性心律失常更为常见。
房间隔缺损(ASD)在未经手术治疗的年幼患者罕见心律失常,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病程的进展,右心负荷过重,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张,同时肺血流量增加和/或肺动脉压升高,心功能改变,均可使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其中主要为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Berger等对211例ASD患者行动态心电图表明,成人ASD患者无心律失常的平均年龄是39岁,发生房扑的平均年龄是54岁,房颤的平均年龄为59岁。Michael等对213名有症状的ASD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术前有40(19%)人存在持续房扑或房颤,术后持续房扑或房颤比可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年龄大,术后新发房颤、房扑多见于手术时年龄大于40岁者,认为对40岁以前有症状或肺体循环血流量之比(Qp/QS)大于1.5的ASD患者行手术治疗或经皮ASD封堵术可望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年龄大于40岁时,获益甚少。
在室间隔缺损(VSD)闭合、局部纤维化的自然过程中,易对位置结构异常的传导系统造成影响,因而可在病程中观察到患者逐渐出现房室与束支传导阻滞。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渐出现左心房扩大、左右心室肥厚及肺动脉压升高,对传导系统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常见的有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SVPB和VPB)、室性心动过速(VT)等,但单纯VSD发生房颤者罕见。
动脉导管未闭(PDA)孤立存在时,较少发生心律失常。如未经治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