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降压质量,丰富高血压专业内涵

(2007-10-26 09:13:29)
标签:

健康/保健

    目前推荐使用的各种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均可通过降低血压发挥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但这些药物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获益大小有所不同。俩位专家为我们做了精彩的阐述,在此表示感谢!
在评价降压质量时,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整个动脉系统的血压,而不是单纯的肱动脉血压:
  应在空间上考虑到血压的变化与复杂性。我们知道,从中心大动脉(主动脉)到周围中小动脉,血压不断上升,呈放大效应(amplification)[5]。因此,中心动脉的收缩压明显低于肱动脉。但当动脉硬化时,中心动脉与肱动脉的血压差异会逐渐下降。有研究显示,不同降压药物对肱动脉血压的作用相似,但对中心动脉收缩压的作用则可有很大差别。比如,最近发表的ASCOT/CAFE研究显示[6],氨氯地平与阿替洛尔相比,肱动脉收缩压下降幅度相似,但中心动脉收缩压则多下降了4
mm Hg。这一差别很可能是氨氯地平比阿替洛尔能够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中心动脉外,微小动脉等阻力血管内的血压也可能是造成降压药物预防并发症的作用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血管活性药物,可扩张微小动脉,降低这些小动脉的压力。这很可能是这二类药物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肾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二、 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而不仅仅在诊室测血压:

 

 

文章来源于:http://www.365heart.com

点击查看全文:http://www.365heart.com/shownews.asp?id=189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