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一、生物节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的交替,为了适应这种昼夜环境周期性的变化,生物界的各种功能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经过长期进化,人体内发育出一种特殊的功能——生物钟,用来协调各种不同组织与器官的昼夜节律。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人们一般将生物节律分为三类:近日节律(24小时为一周期),超日节律(一周期明显短于24小时),亚日节律(一周期明显长于24小时)。以血压和心率为例,绝大多数正常人在一天24小时中血压呈规律性波动:清晨醒后4-6小时达高峰,白天血压高于夜间血压,凌晨2-3时血压最低。心率变化的总规律是昼高夜低:从睡醒前一小时开始心率逐渐增加,10-12时心率达峰值,然后逐渐回落,但日间保持高值。凌晨3-5时达谷值。
如前所述,节律性是在内环境稳态及自主神经的昼夜节律活动下形成的,除此之外,还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其中,交感神经系统、RAS系统、血浆皮质激素浓度等是影响血压节律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交感神经活动的日夜规律使血压的波动呈现出昼高夜低的现象;RAS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血管持续收缩、血管炎症、水、钠潴留等,是高血压发病机理中的关键一环;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儿茶酚胺是调节血管收缩的又一重要物质,并可影响心脏心律失常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