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喘憋,是指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由于突发喘憋的病人通常已经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病人的代偿功能已较差。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快速处理是救治突发喘憋病人的关键。
1、突发喘憋的诊断
临床上引起突发喘憋的疾病较多,但90%以上是由严重心、肺疾病引起,由于其发病机理不同,
两者在治疗上有很大差别。所以鉴别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疾病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鉴别:
http://www.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851914509793.jpg
以上方法再结合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基本可以对一般心肺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但是临床上突发喘憋的大多是中老年病人,常常心脏病史和肺疾病史并存。要快速并准确鉴别其病因尤为困难。而快速测定血浆B型利钠肽(BNP)有助于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喘憋。研究表明,血浆BNP
浓度是有症状的、无症状的患者心室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在心功能好转时其浓度也随之下降。而原发性肺疾病基本不影响BNP的水平。FDA建议BNP在区分是否为心源性哮喘的临界值是100pg/ml;ACC/AHA指南指出:在无特异症状和体征的疑似急性左心力衰竭发作时,BNP对排除或确诊心力衰竭的证据水平为A[1]。BNP大于450
pg/ml时诊断为心源性哮喘的阳性预测价值高于90%;NT-proBNP或BNP对诊断急性左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2,3]。
http://www.365heart.com/upload/newsimg/2008519145141254.jpg
另外,仔细听诊患者是否存在第三心音亦很有价值,尽管阳性率不高,但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4]。观察呼气峰值流速(PEFR)在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亦很有作用;PEFR
值>150 L/min 提示有可能为心源性, 而<150 L/min
提示可能为肺源性,由于PEFR 值在120~220 L/min 之间有重叠,
所以鉴别有一定局限性。<120 L/min 的PEFR 值几乎都是肺源性,
而相对较高的PEFR 值>220 L/min 几乎只是心源性,离重叠区越远,
鉴别越准确[5]。此法更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用微型峰流速仪测定PEF计算得到气急鉴别指数DDI=(PEF×PaO2)/1000。以DDI<
13 为肺源性呼吸困难,DDI>
13为心源性呼吸困难,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和阴性预计值均较PEF为优[6]。但与PEFR相比,对已经吸上氧的急诊病人,此法要求在停止吸氧15分钟以上才开始采集动脉血的做法对重症者并不十分可行。如果排除了心源性和肺源性急症引起的突发喘憋,可进一步考虑其他系统的疾病。
临床上引起突发喘憋的疾病包括:①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左心力衰竭竭,如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②肺部或胸膜疾病,如大面积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以下称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气胸、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③上呼吸道病变,如气管异物、喉头水肿等;④其他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如高通气综合征、焦虑、药物或毒物引起过敏反应等。在上述病因中,尤以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导致的急性肺水肿,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自发性气胸,ARDS较为常见。
1.1
急性心肌梗死
该病引起喘憋一方面是由于疼痛和紧张所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结合症状、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和动态变化、CK及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或I升高等可诊断该病。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可不典型并有一部分是无痛性的,常常以突发喘憋为首发症状,因此,心电图检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肌钙蛋白T或I等)检测对这类病人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1.2 风湿性心脏病
该病常引起心瓣膜病变,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多见。在感染、劳累等诱因下引起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喘憋症状、伴有痰中带血或者血痰,甚至大咯血或者粉红色泡沫样痰。患者多有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或者风湿性心脏病史和体征,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一般不难诊断。
1.3 心肌病和心肌炎
扩张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感染、劳累等诱因下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引起喘憋症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发病前1~2月内多有发热、全身乏力等感冒样症状,或者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浮肿,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或者休克。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失常,血清学可发现AST、LDH、CK-MB或者肌钙蛋白T(或I)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增多,血清相应病毒的抗体阳性,并出现4倍以上增加。扩张型心肌病以全心增大、室壁变薄并弥漫性搏动减弱的心功能障碍为特征。需结合必要辅助检查进行排除性诊断。
1.4
心包填塞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