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时间:2012年7月23日
拍摄地点:重庆的宝顶山
用佳能7D机,佳能红圈24-105镜头
小象飞飞拍摄,xzll后期整理

p1.顶山,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p2.释迦牟尼佛横卧于大佛湾东岩,长31米.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还导致了民间一句夸张的俗语,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

p3.释迦涅槃圣迹全景图.大佛湾是一马蹄形山湾.在长约500米、高约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万余躯.另有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题记17则,舍利宝塔2座.大佛湾石刻造像依山势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雅谨,整体感强气象壮观.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图”、“孔雀明王龛"、“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锁六耗图"
、“牧牛图" 、“圆觉道场"、“毗卢道场"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p4.小象飞飞在宝顶山.“释迦涅槃圣迹图”俗称“卧佛",刻于宝顶大佛湾东岩正壁,表现的是释迦“涅槃”时的情景.“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能使人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小乘佛教以“涅槃”为彻底死亡的代称,大乘佛教把“涅槃”说成是成佛的标志.在佛教经论和佛教艺术中,对“涅槃”都不厌其烦地阐述其意义,表现其形象.因此可说,“涅槃”图像是佛教艺术中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题材.

p5.孔雀明王经变相: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高600cm、宽950cm、深320cm.中刻孔雀明王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
明王(Vidya-raja,又称金刚明王,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佛教的护法,属于天界的天人.密宗的修行者常常以明王为本尊,认为明王是真言陀罗尼的持有者.女性的明王称为明妃,通常是明王的老婆.
据说明王是佛,菩萨用以降服妖魔的忿怒化身,并且教化,调服不信从佛法的刚强众生,使用善巧方便方法以大威力大忿怒相令其敬畏降伏,皈依佛法.有所谓的“刚强众生难以用说法柔顺调伏,须以威猛教令强制调伏之.”,翻译过来就是说跟你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直到打到你服为止.
孔雀明王(Mahamayuri-Vidyarajni,摩诃摩瑜利罗闍),即佛母大孔雀明王.依《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所载:(孔雀明王)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缯轻衣.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种种庄严,乘金色孔雀王,结跏趺坐白莲华上或青绿花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

p6.九龙浴太子图.
大凡宗教中的圣人都爱给自己杜撰一个离奇的降生故事,以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释迦牟尼也不例外.佛经说,净饭王之妻、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进入她的右腋,于是她便身怀有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好鸟鸣歌,清凉静爽,便入园小憩.她抬举右手折花之时,太子即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于是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
这龛造像,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从工程技术来看,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处以前是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流淌不息.匠师们并不消极地引水他去,而是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雕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流淌使水有节制地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蓄满,再经弯弯“九曲黄河”排出去.如果说,水对石刻是一种危害,那么在这里已被化害为利了.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表现出园林景观之意趣.

p7.在宝顶大佛湾南岩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华严三圣".华严三圣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气势庄严.居中的毗卢舍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舍那"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大日".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的一切,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崇尊的主要偶像.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舍那佛,应身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法身相对生身而言.释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性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言教,即法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毗卢舍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右侧的文殊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

p8

p9.(牧牛图之一)牧牛图长27米,高5.5米,刻出了十个牧童放十头水牛的田园画面,此图是根据杨次公的母牛颂而作.牧牛图右刻”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杨次公名杰,别号无为子,北宋人,元佑中(公元1063年-1086年)为礼部侍郎.杨杰和苏东坡同时代,东坡集有杨杰诗序.杨杰的这篇证道牧牛颂是为前代的名画所题词,赵智凤在一百多年后以词造像.

p10.(牧牛图之二)“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喻心,以牧童喻人,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意即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变化,都是由主观意识的"心"这个万物之主所决定的.

p11.(牧牛图之三)

p12.(牧牛图之四)

p13.(牧牛图之五)

p14.(牧牛图之六)

p15.(牧牛图之七)

p16.护法神像.护法神”即保护佛国、护卫道场尊严之神祗.
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怖畏,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一般的寺庙都以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或韦驮天怖畏,宝顶山大佛湾独树一帜,用九大护法神来怖畏.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在此守卫道场.
这些护法神个个身著袍甲,狰狞剽悍,气势高昂,以最忿怒的形象来为众生摧毁魔障.佛家认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主、客观世界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就是“魔障”.护法神的作用就是帮助众生驱降魔障,使众生尽快觉醒,并获清静之心,以便潜心修炼.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法力通达六界.其中一神双手展开一册,册上写: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这个册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参观须知.
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p17

p18

p19.护法神像近拍

p20.传说中,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p21.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间道;三、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p22.广大宝楼阁(河图中的左图).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这部造像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
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
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
另有一说是此像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他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
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大足的邻县安岳人,他于1223年与临邛的魏了翁结伴返乡省亲,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杜孝严当时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副部长”.由此而见,凿建宝顶山石刻,声势之盛,可谓倾动朝野.

p23.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p24.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25
注
相关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