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绝·叹李清照

标签:
诗:七绝·叹李清照文化 |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与吴淑姬、朱淑贞、张玉娘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夫妻常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南宋高宗。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当她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春押抵江宁府。
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绍兴二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后发现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绍兴三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