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胀惯性加强 加息利剑出鞘

(2011-02-11 15:38:37)
标签:

财经

黄淮

存贷款基准利率

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

股票

央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自去年10 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加息。此次加息的时点选择在春季假期最后一天,充分显示出政府释放调控信号、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加息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通胀惯性加强 <wbr>加息利剑出鞘

 

加息的背景:目前,国内通胀的压力依然较大。首先,一季度食品价格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居高不下。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2011年1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8%,环比上涨7.3%。 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向非食品领域传递。其次,今年冬天尤其是1月份以来,我国华北和黄淮等地遭遇六十年来难遇的罕见大旱,受干旱天气影响,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和山西等五个省份今年的小麦收成面临严重减产危险,这些省份共占中国全国小麦产量的约三分之二,由此所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预期将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第三,美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全球大宗商品供需基本面改善带动价格走高,增加了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第四,货币信贷投放的流动性压力仍然较大,年初银行放贷冲动较强,预计一月份信贷投放将超万。因此,央行选择在春节假期临近结束时第三次加息。

 

加息的特点:和前两次加息一样,此次加息继续采用不对称加息方式,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 个百分点,但一年期以上各期限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均高于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上调幅度,长期限存款利率的提升幅度普遍高于短期限存款利率的提升幅度,短期限贷款利率的提升幅度普遍高于长期限贷款利率的提升幅度,这种安排释放出央行吸收存款、稳定流动性的意图,有助于缓解负利率持续局面。此外,此次活期存款利率首次出现调整,上调了0.04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我国活期存款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自2010年三季度开始持续上行,货币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此次央行决定上调活期存款利率有利于回笼一部分短期资金,从而从数量上降低这种“高活度”货币对价格的直接推动作用,从而抑制通胀。

 

 除了加息,2月9日,央行宣布3月期央票恢复发行,尽管发行数量不多,只有10亿,但它显示出节前政策暂停公开市场操作、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的阶段已经过去。目前,市场流动性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据统计,2月10日至3月底央票到期量接近万亿,其中三月份达6670亿,是全年的高峰期,再次加息之后,央票发行利率的上行空间也同时打开。实现央票利率重估和一二级市场利差缩小、恢复公开市场操作的回笼功能是政策选择的一个必然路径。

 

加息对未来的影响:继2010年10月20日、12月26日之后,本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利率上升通道的形成。总的来看,本次加息是通货膨胀攀升过程中央行符合预期的货币政策操作,考虑到通胀未来的路径,未来继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风险是较难排除的,这对流动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考虑到全球经济目前仍在底部徘徊,欧美等经济体仍将利率维持在几乎最低的水平上,因此未来我国加息的频率不会太频繁。从目前企业的盈利水平来看,近几次加息之后虽然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但尚不足以改变企业的盈利预期。

 

另外,本次加息之后,负利率的预期依然没有得到逆转,资金暂时还不会从股市大规模回流到银行体系。由于我国居民消费的稳定性,利率调整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利率调整往往更大程度上会影响储蓄资金在储蓄存款、债券、股票、房产等投资工具之间的分配。考虑到投资者对未来两个季度较高的通胀预期,负利率预期短期之内还不会得到逆转,因而二季度之前尚不会出现股市资金大规模回流到银行体系的现象。

 

A股市场:今日开盘后瞬间探至2807.6点后渐企稳回升,盘中一度因为造船股等品种的活跃,大盘震荡走高,最高摸至2832.19点。但可惜的是,由于前期热门品种的相继回落,二线蓝筹的做多热情没有引起市场资金的共鸣,沪指呈现冲高回落走势,经过周四大阳线后,今日股指明显呈现强势整理走势。当前大盘正处于前期平台以及60天均线附近敏感地带,这让下周行情充满变数,通胀惯性加强 <wbr>加息利剑出鞘
那么谁将成为主导力量呢?本轮反弹行情接近尾声呢?哪些股仍存淘金的机会?
资金论市上做了详细视频讲解。通胀惯性加强 <wbr>加息利剑出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