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漠•阳光•地中海

(2010-04-18 06:37:58)
标签:

撒哈拉

沙漠

地中海

文明

阳光

休闲

分类: 博主文字

http://s8/middle/4dcf342fg8476ace41e67&690

凡来到北非的人,有三种自然的壮举不得不去临感受的,这就是沙漠、阳光和地中海。在我们生活的广袤的蔚蓝色的星球上,只有在这里三者在距离上才那样接近,如此地和谐相处,让我们叹服自然界总是无比蹊跷。

撒哈拉是紧邻海洋的大沙漠,其面积足以装下整个美国的版图,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就是大荒漠的意思。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成为令世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地,拥有诸多世界气候之最:世界上最大的荒漠地区,降雨最稀少的地方、阳光最充足的地方,除南极洲人口密度最少的地方……

http://s1/middle/4dcf342fg8476b0977250&690跋涉在一望无垠的荒漠,除了脚下平滑而酥软的细沙外,眼前是雄奇而柔美的沙丘,延绵不绝,美仑美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通过明暗关系去欣赏沙丘的不同形态,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沙丘的丰富的表情;每当起风的日子里,仔细观察微风中表层沙粒,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不断翻滚、飘移,酷似死水的微澜,不断将沙粒推向最高处。而在沙丘的最高处的“山脊”,居然锐利得如同丝线一样精准,蜿蜒至远方。其实每个大沙丘相对撒哈拉又何尝不是微风中细小的沙浪,在翻滚中不断飘逸,让我们感受到沙漠地形的变化莫测,也正是这种翻滚,不断地吞噬者人类生存的空间。

这里的沙很纯净、颗粒很细腻,加上万里无云的碧空,灿烂的日光一泻千里,最充分地照射到大漠上,银色的沙丘会让你感觉到光线的分外耀眼,戴上墨镜才敢去欣赏到大漠的不同形态。沙漠的不同形态在光线的照射下显示出了不同的形态,犹如大雪后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阳光塑造了撒哈拉,同时也毁灭了宝贵的生灵。偶尔在低洼处,我们还可以发现伏地的灌木或者针叶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的生长方式很好地适应了日光造成的巨大蒸发量的环境,不禁让我们讴歌生命的顽强。
    但是谁又曾想到,撒哈拉是一片年轻的沙漠,曾经在1万年以前,我们人类(柏柏尔人)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考古学家证明,这片“死地”上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岩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同样在中国秦汉时期楼兰古城,也创造过繁荣的商业文化,人类的伟大和卑微总在自然的伟力中显露无疑。自然让人类得以创造,同样可以使人得以毁灭。大概因为这个,我们今天才不断地出台各种环境气候变化的公约和宣言,表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心。的确,在沙漠中的人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古代的商旅团队,伴随着沙漠之舟——骆驼在浩瀚无边的沙海中缓慢前行,留下了绵延不绝的足迹,这当然是一幅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也是人类生命的画面,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人类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博大。http://s13/middle/4dcf342fg8476885d984c&690

在描写沙漠壮美的诗歌里,我最喜欢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动静相宜,搭配得精致得当。我时常能从这里品位到人的动静和思考、以及悲壮的情怀。每当日落时分,大漠被如血的残阳染成了酱紫色,孤寂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在无垠的旷野中被渲染得大有茕茕孓力,形影相吊的凄美之感。而当暮色降临,残月初升,灼热的沙粒伴随着晚风,让我们感受到丝丝清凉,皎洁的月光洒满银色沙丘,最容易使人想到唐朝的边塞诗人卢纶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让这片荒凉的沙海多了一丝人文的气息,以及怀念故土的充实感。

撒哈拉大沙漠紧邻地中海,甚至可以站在沙丘上就可以眺望到烟波浩渺的海面。这是对人类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一片海洋,在她周围分别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腓尼基文明、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及现代的高度发达的欧洲(西方)文明,这些繁荣的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了全人类的发展进程。而至今地中海还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海,每天有2000多艘巨轮在这里航行,西班牙的皇家商船、北非的油轮、黑海的舰队、从太平洋何印度洋进出欧洲的商船都曾在这里驰骋游弋。

如果说北非也在文明史上有一席之地,那么这都归功于地中海:地中海的海水通过陆地过滤,完全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正是这些渗透的地中海水养育了这里的土著人以及后来的殖民者。许多非洲国家,比如亚历山大、的黎波里、突尼斯等繁华的大都市都在紧靠地中海,今天这些规模庞大的城市依然通过开采地下水满足生活的需要,不能不说是地中海的恩赐。

http://s14/middle/4dcf342fg8476d24118bd&690地中海以南的北非海岸线平直,海水纯净,而且多为浅滩,为人们这里亲近海水提供了绝佳的环境,遗憾的是这里大多信奉穆斯林的人民却不能身着泳装徜徉在海水、沙滩和阳光里,无法亲近海水带来的恩赐。我却喜欢近距离地感受大海的波浪,也喜欢站在楼顶上远观地中海,情感饱满的大海,你任何情感的波动它都能和你谐和起来。在大海的怀抱里,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个幼稚的孩子,充满幻想的少年,热血喷涌的青年,也可以把它看作平和的中年伴侣,富有智慧的老者。在大海边,每天这样走走,人生的况味就盈满于怀了。

我对大海一直存在着向往,而如今我工作在海边,似乎对海却冷漠了;是复归平淡的那种冷漠,还是大江涌流一样的平阔,或是目光平稳的一种洒脱,我自己也分不清了。但当我来到大海边,我无需用更多的智慧去考虑大海的复杂,也不再轻易相信海的浪漫。只让我感受到海的博大和包容,让我感受到了水的伟力,我知道了暗礁、风向、海浪的个头、沙滩的细腻还有情人依偎的甜蜜。我会踩在松软的海草上舒展腰肢或者干脆做孩子似的蹦蹦跳跳,或者沉思后周身匍匐在海水里,任海水尽情拍打。我喜欢这样一种平静和美的景观。犹如红日看上去不动,其实每刻都在跳跃。如在人生路上依然拼命划桨的我,平静中藏着生命的律动。
   地中海的水产稀少,但是在浅滩还是很容易找到一些贝壳,这些贝壳纹理丰富而又光滑。远古时期的人不仅把海贝作为装饰而周身悬挂,而且作为古代最早的货币在当时的经济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终于可以亲手拣选一些作为来到地中海的见证。在海边我曾想到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晚年时,却谦虚地把自己比喻成海边拾贝壳的孩子。http://s5/middle/4dcf342fg8476f8c97d14&690

北非这里有充沛的阳光资源,也同样有地中海这样的浩瀚的海水,还有撒哈拉这样广袤的陆地,虽然现在看来这里是最贫瘠的,但是我却从这里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的空间。这里的充沛的日照和沙漠是利用太阳能的绝佳场所,也许未来我们地球上的能源要来自这里的太阳能和风能。我们今天不遗余力地探测火星,试图找到生命和水的痕迹,试图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但是被视为死亡之地的撒哈拉却意外地具备了生命存在的三个元素:氧气、阳光和水。而这三者目前在火星上还是个疑问,等到海水淡化变得轻而易举的某天,这里的开发要比火星容易百倍,也许这里会诞生出人类更为发达的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