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酱缸社会中飙车
(2009-06-27 20:43:10)
标签:
酱缸道德批评易中天周森锋杂谈 |
分类: 博主文字 |
酱缸,原本是古代北方人腌制咸菜、酱菜的陶制瓦器。而最早把中国社会比喻为酱缸文化,则是台湾的 柏杨先生,柏杨指出:“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混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长期歽丧,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以本人所理解,柏杨先生的酱缸社会包括了三重含义:根源是礼教专制、发展是腐蚀性强、导致的后果是黏黑乱臭。而今天的酱缸社会将5000年的封建遗毒发扬得尤其光大,而却丢弃了被柏杨先生所忽视的精华的一面。
既然是酱缸社会文化,难免绝大多数民众有污点。这个污点一旦在相互倾轧的酱缸内繁衍,势必招致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攻击,尤其是在铺天盖地的网络阳的照射光下,污点会被放大成一砣粪,污秽不堪、恶臭难闻。最近湖北宜城市的29岁新任市长周森刚上台,引发了各大媒介的强烈“反响”,果然让娱记找到了一个大看点、抓到了一个接一个地“把柄”,真可谓权柄VS把柄。施展出了当年我党深挖匪谍的的拼命三郎的大无畏精神,先后抓住周市长的“后台关系”、“论文造价”、“仆人打伞、”、“天价香烟”等小辫子去攻击一番。从记者的立场来看,无非想找个大新闻;而从酱缸中的民众的角度来看,难免会有红眼病、普遍信任感缺乏、好奇等心理作祟,记者则顺乎民意当了一回泄愤的管道。而我刚看到这个新闻觉得没什么希奇的,还没来得及想记者之所想,当我看了之后铺天盖地娱记的采访,让我吃惊的同时也让我深思一翻。
我们想想:如果29岁的周森锋生在古代,他的年龄、他的经历、他的成就和他的品质,一定会在乡间传为美谈。他的故事中有太多可以被传颂为佳话的因子:出身寒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其后一定有类似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的动人故事;靠自己的奋斗而仕途坦荡并获得今天的成就,又可传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宝剑锋从磨砺出”之类的美谈;然后,自己当官后父亲仍在窑场打工补贴家用,这又是一则“富贵不改本色”的美丽剪影。还有,他的低龄,也会被坊间传颂为用人上的不拘一格和选官上的唯才是举。翻翻二十四史,历史典籍中写满了这样的美谈佳话。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佳话,那些在过去可以传为美谈的素材,都成了无耻的作料。
在我们今天的酱缸社会里,一个成就、真善美的东西都是受到质疑的,这样的酱缸式的丑陋思维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人们怀疑周森锋的年龄,这么小的年龄是怎样爬上这么高的职位的,经过了多少“不正当”的手段?人们怀疑周森锋的少年得志,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怎能如此平步青云,不是靠有权的爸爸就是靠有权的岳父?人们怀疑周森锋的穷人身份,是不是为了博取舆论同情而仿造的简历,怀疑他的学历,名校学历是买来的吗?甚至连“父亲仍在窑场打工补贴家用”也成为怀疑目标,这是不是作秀?我们的脑子中已经容不下任何的美好想象,而是酱缸社会中充满了对丑闻、阴谋、交易、权势、作秀之类的卑劣阴暗的猜测。
这些所有种种卑劣的猜想,一旦到了被认为道德的监察官——媒体记者那里,就会产生想不到的“阅读享受”去满足消费者的偷窥心理。而这种新闻则往往迎合的大众心理的道德飙车的刺激感,让读者在视觉疲惫的时候给一针有力的强心针。今天物品看了易中天创造的“道德飙车”一词,让我想到似乎为大众代言的记者岂止道德道德飙车,简直道德这个车子还没发动,就跑偏了。难道不是吗?易中天所设立的道德批评四向基本原则是“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当然媒体的日益发达,记者越发精明地迎合读者,除非特殊情况这四个底线记者一般是不会触碰的。而是顺着酱缸社会中民众普遍保有的质疑去顺藤摸瓜,把自己和民众首先置于受骗的卑贱地位,他们则可以去提出了一系列质疑,而这些质疑竟然是堂而皇之是新闻:首先质疑他的年少、其次是背景、然后是学历、再次是行政作风。没新闻可以造疑惑,有了疑惑可以通过证据佐证,证件加道德判断则可以重新定位这个市长。这一系列地逻辑怪圈让读者和记者都各取所需,但是我们想到没有,这些疑惑的记者首先已经触碰了道德的范式,以自己的“不仁”去挖掘对方的“不义”,颇有给周市长大脚穿小鞋子的感觉。